我的二姐(三)

我的二姐(三)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6 .有经商头脑又会勤俭持家的二姐

东屋建成后家里的经济又拮据起来,一家七口人日常开销,地里的化肥农药以及我和三姐、四姐的学费都是几项大的支出。于是父亲外出去天津打工了。二姐的性格早已经习惯替父母分担责任当家作主,父亲出门后,家里琐事有母亲和大姐费心操劳,但地里的农活安排以及家里的大小开支都是二姐经管的。

那时家里没钱,二姐就买些粗粮面粉回来,那些面的颜色发暗,做成馒头面条口感也差,我和三姐四姐吃不惯,总会发些牢骚。但二姐会带着不可反驳的语气说:“吃不下也要吃了!听卖粮食的说,这面不但便宜省钱,也是有营养的!”于是我们家吃了一年的杂粮面。

我的二姐(三)_第2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开源节流,重在开源。二姐知道光靠节省是没用的。二姐脑子特灵活,夏天她就骑自行车后座带着一个白色的泡沫箱子批发雪糕,走街串巷的吆呵。秋天,她就到果农的果园里批发苹果、梨等水果,也是骑着自行车,一个村庄又一个村的零售。每次都来回负重骑行几十里地。到了冬天,二姐就买来山楂,回家做成冰糖葫芦,依然是骑着自行车,冒着严寒四处奔波。一个冬季结束,二姐的手脚和脸都冻伤了。

就这样,二姐绞尽脑汁想着办法努力挣钱,贴补家用。直到那年春节,父亲带着从天津打工挣的钱回来,家里经济终于不再那么紧张,二姐也不必再那么辛苦了。

我的二姐(三)_第3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7 . 家乡与订婚相关的风俗

家里房子建成了,日子逐渐变好,二姐也到了应该相亲的年龄。

说到相亲,需要先说一下我们家乡订婚的风俗习惯。我们这里从相亲到结婚的过程要经历“相亲”、“见面”、“下帖”、“送好”、“结婚”等五个步骤。

相亲

一般情况下“媒人”要给一对年龄相仿的男女说媒时,就会提前到双方家里把对方的家庭条件,孩子的成长背景大致做个介绍。如果两家都认可,那就定个时间各自带着自己的儿子女儿去“媒人”指定好的地点“相亲”。这个“相亲”不单指这对青年男女相互考察,更是两个家庭未来的“亲家”相互观察。也许这就是家长们对“什么样的父母就养育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最有力的践行吧。

我们乡下在相亲这种场合,基本上都是非常热闹的。因为会有很多吃瓜群众围观。女孩子去相亲时多数都会带着几个年龄相仿的好友一起去帮忙把关,观察男孩子的身高、长相、谈吐、举止。

男方会带着喜糖,分发给热情的围观吃瓜群众们,让大家都沾点喜气,又活跃了气氛也给女方留下处事大方的好印象。

双方家庭简单寒暄的同时,两个单身男女也在相互暗自观察对方。家人寒暄完毕,若青年男女互不排斥,“媒人”就会让他们两人单独聊一会,以增加彼此的了解。

男孩女孩单独聊天结束,就意味着这场相亲结束了。回家和父母商量后告诉“媒人”这次的相亲结果是否满意。

我的二姐(三)_第4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见面

如果男女双方相亲时对方互相满意,那么接下来该正式“见面”了。

这次的“见面”时,男方就会送一定数额的礼金及当时时兴的皮箱、衣服、做为“见面礼”。如果女方接受了男方送的“见面礼”就意味着这桩亲事基本算是定下了。

下帖

这里的“帖”即为“求亲帖”。一张红纸按照传统的统一折叠方式折起来。上面是用毛笔字书写的男方孩子的生辰八字及父母出身姓名等信息。拿上这个“求亲帖”连同一些彩礼,送到女方家。女方会把写有女孩父母出身及女孩生辰八字的“允亲帖”交给男方,表示同意这门亲事,这样一桩亲事就算真正的确定下来了。

我的二姐(三)_第5张图片

允亲帖,图片来源于网络

送好

这里的“好”,即为“婚书”。我浅显的理解为“结婚的良辰吉时”。“送好”是我们老家传统的说法,其实是男方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以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结合两个人的属相等信息,选出适合两人结婚的黄道吉日,并把娶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都一一列出,统一用毛笔写在红纸上,是为“婚书”。当然“送好”时男方家也要备上彩礼一起送到女方家的。

我的二姐(三)_第6张图片

婚书,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般情况“下帖”过后,基本上不会马上“送好”,都会等上两三年,男女双方都到了适婚年龄,男方才会到女方家“送好”。

我的二姐(三)_第7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婚

“送好”过后不久最多等上几个月就会到了婚书上选好的结婚日期。这就是举行婚礼的日子。当然,在此之前,男孩要约上女孩去民政局登记。合法领证这么重要的环节,在整个订婚到结婚的过程中反而并没有给予特别的重视,没有任何仪式感,男孩最多会陪女孩选几件衣服就可以了。迎娶新娘的婚礼仪式才是重中之中。以至于在我成年之前都不明白姐姐们说的“登记”是什意思。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二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