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那若即若离的诱惑

——201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评析

1

每年都是这样,栀子花开的高考季,高考作文题一定会引起围观。

这是一个全民狂欢的季节,数理化做不来,大凡是认识几个字的,谁还不会对作文说几句呢?

于是,高考作文题就成了众人视线的焦点,出得好,千娇百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出得不好,出乖露丑,被口诛笔伐遗臭好几年。

于一线教师而言,希望能够摸到试题的行踪,当然最好能猜到一模一样真题;而于命题者而言,则是千方百计地躲闪、隐藏、逃离,最怕被逮个正着。这种关系,有点像《米老鼠与唐老鸭》里的汤姆和杰瑞,也有点像我们童年时的捉迷藏游戏。

而命题者之于猜题者真正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始终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试题难度太高,高到大多数考生绞尽脑汁也难解其意,不明所以,以至于考生无可置词,或者信笔乱写一通,就会严重影响考试的结果。

可如果试题难度过低,低到了无需作任何思考,也会因为没有适度的限制,缺乏必要的理解与推想而失去考试的意义,选拔人才的目的无法达成。

用比较专业的说法是:有合理的难度和科学的区分度,才能体现试题的效度。因此,“阳春白雪”或者“下里巴人”,都不是好的命题;“阳春白雪”自然“曲高和寡”,而“下里巴人”却又会因为“一览无余”而一无可取。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高考作文,应该像男女之间的调情,既不是轻而易举让人追上,又不是冷若冰霜地拒人千里。

2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变了!

就在全省师生们专注应对“两种对立观点的碰撞”“多个不同观点的比较”这两类近年流行的作文模式时,今年的作文题却开始华丽转身。

我以为它有三大特点:

一是做到了开放与限制的统一。“开放”是指“书”有三本,考生可写的余地大;而且作文的指向不是单向的,它不强求考生认同作家的观点。而“限制”是指,考生论述的内容必须纳入“书”的范畴,而且试题中对文体有明确限定,是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

二是做到了“俗”与“雅”的兼容。读“有字之书”,起点低,“俗”到十分贴近学生。考生的日常生活就是“读书”,因此不可能没有体会。当然,写读书的种类、品质、视野,又决定了考生读书品味与文化层次。然后,试题由实而虚,后两本“书”的象征意义,促使考生向“雅”转化。

三是完成了从“求学之道”到“人生之道”的升华。从狭义的真“书”到象征意义的“大书”,从学校到社会,从青少年到成年,我们看到一个人成长的轨迹。故而我们说:“为文之道”就是“为人之道”。

试题中,“无字之书”应该是指“自然与社会”,而“心灵之书”,则可以理解为“世态人心”,为了避免与“无字之书”的内容冲突,考生可以理解为自己的“心灵成长”,要拥有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考生可以在三本“书”中选择自己特别有感觉的着重写,但不能抛下其余两本“书”不谈,因为试题中“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而作家的看法是对三本书的看法。就好比,一位你熟悉喜欢的朋友带着另外两位朋友,你不能只招待一个而拒绝招待其余两位;可以有主次但必须兼顾。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题。审题没有设置障碍,人人有话说;但是,后两本“书”,因为想像和拓展的空间太大,要想说好,也真不易。

3

我对试题中的两处表述很感兴趣。

第一处,“是人要读三本大书”这一句的“大”。它太精当准确了,一下子就让作文题变得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富有内涵起来。如果不是“大”,它怎么能够涵盖后面的两本“书”呢?

“心灵之书”,要求学生们懂得“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尤其是写作者自己,始终要有阳光心态,懂得感恩。

第二处,是“无字之书”四个字。“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这是多么睿智之语,一个平庸凡俗的人,一下子就把自己的逼格提高到“人杰”“英豪”的境界了。不仅如此,我们还会情不自禁地联系起泰山上的岩岩巨石上,描绘赞美祖国大美河山的巨型刻石“大块文章”,矗立于西风残照里的咸阳乾陵的武则天“无字碑”。

“无字之书”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既有大自然的美,又有社会万象的杂。

自然之美,美不胜收;社会万象,纷繁芜杂。每个学生都应该融入其间,去瞻仰高山的崇峻雄伟,去欣赏流水的百折千回;去感受五月麦地的“足蒸暑土气”,去领略七月稻田的“背灼炎天光”。从此,孩子们向自然学会了坚毅和柔软,从人间懂得了珍惜和怜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字之书”更难读!

好的作文题目就像好女子,婀娜,芬芳,韵味十足,魅力四射,吸引着我们走近。而那若即若离的诱惑最迷人!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教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喜欢那若即若离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