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需要你,宅

本文系杂志约稿,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在从北京前往上海的接近两个小时的飞机上,有一组广告一直被循环不停地播放着,那是一组高科技公司的最新产品的广告,包括智能扫地机器人,智能送货机器人,智能自动轿车,以及,智能虚拟女伴。

广告的末尾,一位女性的声音兴奋地响起——什么时候出智能虚拟老公啊?!

我不由地感叹,连老公和老婆都可以用智能软件来代替的时代,大约就要拉开帷幕了吧。

于是我想到了裘·德洛。

时代需要你,宅_第1张图片

科技的发展趋势,一般而言总和人类想偷懒的方向是重合的。

比如说,人们想要走去朋友家里,但朋友家很远,直接用脚走实在是太费劲了,于是人类想到了要坐牛车,要骑马,要有自行车,要有骑车与火车,要轮船与飞机。科技让原来无法到达的地方变得可到达,与此同时也让我们在完成到达这件事上越来越不费劲,也就是说,越来越懒。

因此,如果说有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科技,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看尽天涯,我相信大部分人是会热衷于享受这种科技的,就好比现在大部分人通过手机来获悉天下事,通过跑步机来跑遍世间的名胜古迹,通过虚拟的游戏来感受不一样的人生。因此,如果未来科技真的发展到你不用走出家门,甚至不需要下床,就可以感受到在阿尔卑斯山滑雪,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离开我们的舒适区呢?

连世界都没看过,谈什么世界观?

可,现代科技为我们人类所带来的问题是:看世界需要走出家门么?以及,网络世界算不算世界的一部分?

让我们回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上来,为什么有人会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如果能亲身到现场去感受的话,可以获得比文字图片信息更多的东西?

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我看来,就是以往的信息传递媒介只能传递有限种类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信息量,虽然在今天我们会说信息大爆炸从而认为是非常非常庞大的,但实际上和现场环境中所能获取的信息相比,依然是少数。

举例来说,当福尔摩斯来到犯罪现场的时候,他会观察整个现场环境,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各种可能的角度来收集信息,而这些信息中的很多都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也无法通过图片来传递,甚至于即便你能写下来,文字本身也会将那些最基本的细节给模糊掉,因为文字传递信息不是没有损失的。而即便是图像信息,我站在一个点看到的,和我在现场走动的时候所看到的,也是不一样的。福尔摩斯甚至会趴在尸体边上或者爬到某些东西上面去看,而这种主观能动性不是我们的通过文字图像来观察现场时可以拥有的。

因此,看书上网不如出去走走,这一现实的根本原因,在于通过这些途径来获取的信息,无论如何都比在现场所能获得的信息少了很多。

如果有一天,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一套设备来获得和现场没有差别的信息,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离开我们的房间去看世界?

而,科技的发展至少在这点上正在逐渐走向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逼真的信息的目标。我们已经有了可以提供气味与味道的电视机(虽然提供味觉的部分是棒子的形状,这点让人很没有去体验的欲望),我们也将拥有可以让你身临其境的VR科技,我们还有微型摄像头与无人驾驶的微型四轴飞机,所以以后我们如果要去看某些场景的话,完全没必要真人过去,微型飞机可以代替我们的身体在博物馆或者球场里走动,而我们所看到的就是那个真实的现场,以及在这个虚拟出来的真实现场里我们的朋友的虚拟立体影像。

这样的场景并不完全是梦想,微软与Facebook为首的全球顶尖科技公司正在逐渐将这一理想带入现实。未来,我们家里的客厅可能就是一个连接亚马逊丛林的入口,也是一个能连接到珠穆朗玛顶峰的平台,更是一个可以在家里就和所有的朋友们一起欢歌笑语的私密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离开家么?

我们很可能会演化成宅居人,从而实现从穴居人到宅居人的伟大蜕变。

那么我们人类是否真的可以进化到足不出户就愉快交流的程度呢?

面对面的交流是否还有意义?

很多现代人都会抱怨说,人们在现实世界的聚会中也会经常低着头看手机,这是科技让人疏远的一个有力例证。

但,有趣的是,同样的例证在报纸这种现代已经快被淘汰的信息媒介出现的时候,也被人提及过——有人指责说人们会热衷于看报纸,而不再面对面交流。

这和我们现在专注于看手机而不与对面的人交流的情况是何其相似的。

但我们现代人不会因为你在车厢里看书而认为你是一个不知道如何与现实世界中的人交流的宅星人,但如果你一直在车厢里盯着手机看的话却有可能被邻人贴上这样的标签。

这是因为我们这代人已经熟悉了捧着书或者报纸看了,却还没有真正习惯捧着手机看东西。可当我们的孩子们对着平板电脑看电子书和学习上课的时间远超过拿着实体书,从而从平板获取信息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时候,他们是否会认为聚会的时候看手机或者平板是什么不懂交际的大事呢?

显然不会。

那个时候的文明礼仪恐怕会认为你不掏出平板来分享一些有趣的虚拟世界中的见闻,是很没礼貌很不懂社交的行为。因为文明礼仪从来都是在不断改变以适应主导人群的,而不是反过来。

更何况,人与人的交流,从根本上来说重要的不是交流的方式与形式,而是交流的内容,以及交流时的感受。

我与你面对面,微笑着说一些可有可无毫无信息量的吹捧之言,难道真的就表示我们之间的关系很亲密了么?而如果在每次你需要人倾诉的时候我都能在手机上陪着你的话,是不是反而能说明我和你关系的热络呢?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方式的数量正在史无前例地增加,而阻碍其成为心与心交流的渠道的一个关键因素,其实在于两颗心的适应速度还没有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我们这代人还是习惯了面对面或者煲电话粥来互诉衷肠的,而如果你只是在微信或者陌陌上跟我说你有多么想我,那我会认为你是在毫无诚意的广撒网多捞鱼。

这只是一个习惯问题。

既然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交流的内容,以及交流过程中的感觉,那么所有的媒介手段与渠道就都只是可替换的非主要部分。

甚至于,我们可以说,人与人的交流的本质是心与心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中所产生的感觉。那么一旦一颗心给你的感觉让你非常享受,并不愿与之分离的话,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这样的互动不是一种爱呢?

我不认为必须要有媒妁之言的肉体啪啪啪才是爱情,这样的观念很显然是过时的早该进入坟墓的。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认为我们现在所认为的那种两个人必须面对面的交流一起逛公园一起看电影一起滚床单的行为,才是爱呢?

爱可以有多种多样,而你如何与你爱的人在一起不过是一个形式问题,而一切形式都是可以变的,所以未来的人的爱可以与我们现在的爱截然不同,就好比我们现在的爱与过去人的爱是截然不同的一样。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也正在逐渐增多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从互联网刚出现时的网恋,到现在只要两颗心在一起就不用在乎肉体的具体形式的出柜。

爱情的本质理应是心与心的融洽,当然如果你是打着爱情的旗号享受激情的啪啪啪,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从现代人的观念来看,即是没有技术的参与,也是正在越来越稳步地走向这种去除有形的牢笼而进入无形的心之交流的领域的,这可以看做是《EVA》中AT领域被逐渐瓦解的过程,或许其结局就是所有人的灵魂都融入LCL之中,那样形体就变得彻底且全然地不重要了。

那么,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既然感情的本质并不在乎形体,那么跨越形体这一物理实在所反映的种族这一本体的感情,是否可以存在呢?

我们当然可以很爱我们的狗,甚至于某些女性或许会做出非常过激的行为,但这是否表示未来的我们会爱上某种科技的造物,比如说,一款感情机器人呢?

比如《Her》中的莎曼萨,《机械姬》中的艾娃,或者《人工智能》中的乔。

时代需要你,宅_第2张图片

当然,从这种关注情感的交流与情感提供者的属性的传统方式,转变为纯粹地关注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范式转移恐怕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这就好比在我们的历史上,从专注纯粹的情感提供者的属性到还关注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范式转移,耗费了人类两三千年的时间。

我们现在不再要求绝对的门当户对,不再特别在意对方的年龄与身高,甚至于某些人开始不再要求对方的性别可以与自己进行真枪实弹的对手戏。我们大约都会嘲笑过去的古人居然会有门当户对与三从四德的思想。但我们还是会在意这么一点:互联网的另一端是不是一条狗?

而在未来,你如何保证未来的平常人不会如你嘲笑女人裹小脚的历史一样嘲笑我们居然会去在意互联网的另一端到底有没有身体呢?他们甚至可能会很鄙夷地说:愚蠢而又粗俗的古人,就只知道啪啪啪,没思想没内涵没教养。

科技在不断发生变化,而社会思潮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不变的,要说有的话,大约只有头顶的星辰与人类的愚蠢了吧。

时代需要你,宅_第3张图片

本文遵守创作共享CC BY-NC-SA 4.0协议

通过本协议,您可以分享并修改本文内容,只要你遵守以下授权条款规定:姓名标示非商业性相同方式分享
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协议声明。

本文禁止一切纸媒,即印刷于纸张之上的一切组织,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的任何应用和衍生。网络平台如需转载必须与本人联系确认。


如果喜欢,想要下载App的话,轻戳这里~~
私人推荐订阅专题:《有意思的文章》、《严肃码匠圈》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代需要你,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