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文学之山

12月的北京,冬天不算太冷,阳光打在我的脸上,暖在我的身上,由《海外文摘》杂志社和《散文选刊》杂志社主办的“2017年度中国散文年会”的现场更加火爆,著名作家梁晓声、韩静霆、鲍尔吉.原野、刘庆邦、张锐锋、王宗仁等参加了会议,评选出11篇单篇散文类一等奖,10本散文集类一等奖,我的散文集《天光云影》有幸获得散文集类一等奖,并得到韩静霆老师为我颁奖,收获更大的是连续两天的文学名家讲座,或是畅谈如何写好散文的几大要素,或是传授自己的写作经验,或是讲新锐散文的特点等等,让与会者思路洞开大呼过瘾。

梁晓声老师倾情首讲,散文应是“玉”散文,在于雕琢,在于温度,有玉性,有玉的品质,圆润,握在手里的时候会和人体相互作用也相互滋润。散文可以是忧郁的、悲伤的、深刻的,甚至说是尖锐的,但即便是尖锐的也是一定温度的尖锐。

一个写作者反复写自己,最终都是写别人,比如写父母,其实是写一代人的父母。用特殊的耳朵和眼睛接触生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

创作散文时,应怀有温润的情怀,本着一颗“琢玉”的心态,去发现散文题材,去锤炼散文语言风格,奉献精品散文。


自言“红尘中涉及不少领域”韩静霆,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是编剧、画家、作曲家,长篇小说《凯旋在子夜》红极一时,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唱响中国,儿子雪村的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唱遍大街小巷。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混搭”,散文家要走出书斋,走进生活,走进“混搭”空间,作品才有现场感。世界发生巨大变化,高能加速器,大时代、大社会、大人群,已不是写一己悲欢的农业文明的时代,就像上海面对的不仅仅是香港,而是太平洋和世界。


83岁的报告文学家王宗仁老先生说对生活要有激情的热爱,不到生活中,就难有按耐不住不能不写的写作念头,文章的切入点和语言借鉴新新人类,如马小逃的文章。


从天津17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现场赶来的刘庆邦老师做了精心准备的“关于语言的三生万物”的精彩讲座。

语言是作家的看家本领,高尔基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言不好,小说就不好,别的体裁也一样。

语言相当于盖楼房的建筑材料、裁剪衣服的服装质地,质地好,才有可能做出好服装,语言好,文章差不了哪里去。

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语言也是这样,刘老师讲了语言的七个三。一是语言的三种功能:工具、抓手、载体;二是语言的三化:心灵化、诗意化、哲理化;三是语言的三说:说中国话、说自己的中国话、说好自己的中国话;四是语言的三有:有味道、有灵气、有陌生感;五是语言的三少:少用成语、少用时髦语言、少谈别人说过的话;六是语言的三个判断:准确判断、自然判断、生动判断;七是从三方面学习语言:从书本阅读、对语言的好奇、从地域方言中汲取营养。


山西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新锐散文派的代表人物张锐锋以漫谈散文的形式谈了自己的感受。

散文也在讲述故事。没有故事就没有文学,故事是文学的全部,《圣经》讲耶稣的故事,故事产生宗教;佛祖悟道也是故事;世间万物是组成宇宙的故事;抒情的背后是生命经验的心理故事。

文学的意境是自由的意境,用自由的心灵来接近它,捕捉生活的痛苦,仰望人文的高点,感受生活的遭遇,通过别人的梦实现自己的梦。文学工作者沉浸自我是不够的,阅读是从别人那里找到自己的梦想,找回自己失落的梦。保持自由的心灵,心怀童心来倾听事物内在的呼声,像傻瓜一样思索,像行家一样实践。变成傻瓜、孩子一样,有好奇心、疑问多,就越接近文学,接近艺术了。

他提出了写作三重目光的理论,第一重目光是蜗牛的目光,慢慢爬行,感受最细小的东西,细腻观察微观世界。第二重目光是羚羊的目光,奔跑、跳跃,清醒地判断前脚落在哪儿?如何寻找到每个事物的关键节点,把节点呈现出来。第三重目光是鹰的目光,从高空看大地,没有边界,要有大的框架,大的视野,把每一个微小的事件放在大背景之下,意义才会呈现。三重目光的高度融合,微观、节点、大背景。

散文不同于其他文体,小说是虚构,是以书中人物来思索对话的;报告文学是写实的,是属于别人的,而散文是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来完成的,灵魂和经验是属于自己的,是写自己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

改变散文的模式,一般是写看见的、经历的,这样事物的意义很明确,明确的主题会妨碍散文的发展和飞跃。在灰色地带寻找素材,写事物的多义性,可以有多个主题,生活的真实是多个主题的世界。就像《红楼梦》多个主题,从各个侧面来解读,每个地方都埋藏着秘密,没有谜底。要有穿不透的东西,深井的力量,有深度,看不到底,就有无限深度。史铁生写地坛,一连串的发问,没有回声。

建构散文的深度,有几个点把我们照亮,引起我们的疑问、探索和思考,启示比答案更重要,多角度、多视野、多主题,散文艺术是思考的艺术,形散神也散,写作就是与平庸做斗争。

最后,他分析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无题》,整首词涵盖了散文的全部要素。时间、地点、情感、人与人关系、场景、人生感叹、现实的无奈、自己命运的不确定性。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蒙古族的鲍尔吉.原野幽默风趣,现在是辽宁省作协副主席,有着北方汉子的豪爽大气,我让他给我写句话,听说我要去南极,问了我的名字后,居然写了“向王力丽学习”,让我哭笑不得。

他对于写好散文,认为语言、构思、勤奋都对,但第一重要的是观察。写的不好,是观察力不行。观察腌咸菜的咸菜缸里的菜和石头对接的反应,往细里写,如果写春天,别写什么大而空的话,春带来希望什么的,北方厚实的冻土怎么让春天给咣当开了,写春天的草是什么样,树芽怎样了,鸟在干什么,满怀敬意的观察从天空到大地的每一点变化,如果你对生活没有爱,就写不好春天,不会写是可耻的。

做一个观察者,心里有数,将观察到的都存盘,所以内存要足够大,别人收集钱、官、女人,你收集生活中的一切事,收集100件事,用于写作的可能是一件。

一个写作者要眼见为实,不传话,不转述别人的话,避免二手消息,你眼睛就是照相机,照到所有,和公安一样,手眼心是一体,做文学的观察者。好作家要舍弃,生活很无趣,克制各种各样的愿望,比如看CD、听歌,不对生活发生兴趣。在外面有意思,在家里一点也没有意思,一个人有有限性,毕其一生,努力了一生,可能没有价值,老老实实办一件事就行,当止则止。写作和赌徒一样,愿赌服输,白写就白写了,写不好不能抱怨。

但写作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和写作前是不一样的人,你的心性改了,人生观改了,人格变了,有了悲悯、善良、同情,看到不幸人心难受,也不怕吃苦,成为一个勤奋的人了。

写散文直接和人生观有关。人生就是改变,不变也是在变,只是不变好而已,你小时候有这么庸俗吗?内心也要改变,变成一个有同情心、放弃小我的人,不要光写自己,描述自己、表扬自己、写自己家的好,这不是变相地征婚广告吗?写这个世界的悲伤和美好,写生活的普通人的真善美,写打动自己的事。

写秋天,“乌鸦赤足走在秋天的大地上”。

博尔赫斯的诗,写一个无名士兵,一个生命的消失。

一颗子弹在河边追上了他

但这条清澈的河流没有名字

没有一块大理石守卫你的记忆

六尺黄土是你黑暗的光荣

不要妄加评论,不妨碍别人看下去,用事实用细节说话,别动不动拿形容词来,《霍乱时期的爱情》你不知道下面要说什么?也不知道后面要发生什么?文章有没有主题无所谓,要吸引别人,感动、高兴。


《海外文摘》文学版执行主编、著名作家蒋建伟讲了想象力是文章的品质和美感,散文也有想象力的成分,建立在艺术语言真实的基础上,情感、心理活动是真实的,但对话、场景如果继续下去,就是想象。语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有语言的突破。所有的讲座都可过滤,为我所用,有一句话的受益和启发,就是收获。

2017.12.09


中国现代文学馆

攀登文学之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攀登文学之山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攀登文学之山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鲍尔吉原野与梁晓声

攀登文学之山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鲍尔吉原野,梁晓声,张锐锋

攀登文学之山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荣获2017年度中国散文年会散文集类一等奖

攀登文学之山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攀登文学之山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获奖作品《天光云影》

攀登文学之山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梁晓声老师

攀登文学之山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韩静霆老师

攀登文学之山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王宗仁老师

攀登文学之山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刘庆邦老师

攀登文学之山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张锐锋老师

攀登文学之山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鲍尔吉原野老师

攀登文学之山_第1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与梁晓声老师

攀登文学之山_第1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韩静霆老师留言

攀登文学之山_第1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与韩静霆老师

攀登文学之山_第1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与王宗仁老先生

攀登文学之山_第1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与王宗仁老先生、尹武平将军

攀登文学之山_第1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与刘庆邦老师

攀登文学之山_第2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刘庆邦老师留言

攀登文学之山_第2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张锐锋老师留言

攀登文学之山_第2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鲍尔吉原野老师留言

攀登文学之山_第2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与美女作家蒋殊

攀登文学之山_第2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与作家鲍尔吉原野、歌唱家孙禹、梁晓声老师及与会人员

攀登文学之山_第2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山东作家和蒋建伟老师

攀登文学之山_第2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攀登文学之山_第2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攀登文学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