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无法适应环境,抱歉,我会选择离开

如果无法适应环境,抱歉,我会选择离开_第1张图片
人生短暂,个性宝贵

世界很大,甚至对我们来说,中国都很大,34个省份,661个城市,我们终其一生所生活的领域可能不到0.1%

写在文前:

问:“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答:“改变自己!”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到这个问题时,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曾经,我就十分笃信着这样的答案,以及答案背后的逻辑。

我们想要改变环境,通常是因为我们无法适应环境,而无法适应会使人痛苦;

于是在痛苦中我们慢慢发现自己的不足,在疼痛中改变自己以契合环境,而我们也会在这过程中不断成长。

但现在的我,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这样的逻辑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它还是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

它具有正能量,弘扬正向价值观,它也根本不是鸡汤,可行性很强,很多人也正是通过遵循这一逻辑获得了成长。

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答案,甚至不能称得上一个好的答案。

人生短暂,个性宝贵。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骄傲,甚至可以说每个人的人生就是属于自己的一场单机游戏,单纯的记录着自己与世界相处的过程(无关好坏),从这个角度看来,当我们因为自我的性格无法适应环境而改变自己时,在本质上,是一种妥协,是眼睁睁看着自己被环境腐蚀个性,同化的过程。

我们需要认识到,世界很大,甚至对我们来说,中国都很大,34个省份,661个城市,我们终其一生所生活的领域可能都不到0.1%,当我们无法适应当下的环境,苦苦挣扎时,与其选择在痛苦中的改变,不如选择,走出眼前的世界,从大世界中另寻一片天地,自由生长。


1.聪明的人擅长选择环境

聪明的人不是“超人”,力量有限,所以他们明白,只有在自己“如鱼得水”的环境中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才能用自己有限的力量获得更多的收获。

大家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 迫切的想要实现内心的想法,却频频被“内心中认为很重要的人”泼冷水,最后自己也认为“不可为”;

● 对某一件事情非常的感兴趣,但朋友家人并不以为意,最终逐渐淡忘;

● 预见到一个行业将来大有可为,但与身处的环境完全没有交集,最后不了了之。

我们一味强调,要懂得在痛苦中学会蜕变,却忽视了环境的力量往往比“自身的坚持”更加重要。

《沟通的艺术》一书曾经提到过一个概念:

“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是由我们周围人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所创造的”,换句话说,就是环境塑造人,身边的人是怎么样的,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希望我们是什么样的,我们就会变成什么样。

——《沟通的艺术》

聪明的人不会寄托全部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上,他们明白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在黑夜里,哪怕24K纯金也如同煤球一般,所以他们更加重视环境的助力,这是成功的保障,更对自己努力的尊重。


2.环境对我们而言有什么意义?

1.环境决定一件事情的可行性

当我们尝试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一个新的环境将会极大的增加我们成功的可能性。

在与朋友相处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 当一个人有很多以阅读为乐趣的朋友时,他会觉得看一本大部头并不是很困难的事,会喜欢往书店里跑;

● 当一个人认识很多摄影师的时候,他会觉得摄影构图原来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会乐于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

● 当一个人认识很多音乐爱好者时,他会觉得,纠正五音不全也并非不可能的事,公众场合也乐于一展歌喉。

勇于站在大众对立面,坚持己见的人永远少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从众”以及“尽量不去打破现有环境”这两个特质是避免自己被过多关注,维持现状稳定的保护色。

在这样的天性下,当我们的想法不被环境所认可的时候,与其强迫自己承受不同,在大家“不看好”的情况吃力前行,不如换一个环境, 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为了同样的目标快乐前行,野蛮生长。

所以,如果你想要去做一件从未尝试过的事情,那最好的办法就去找到正在做这件事的人,和他们交朋友,你会发现原本以为无法实现的计划,可行性高的可怕。

2.环境决定看待事物的观点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不同的环境意味着由不同人群组成的团体,更重要的是其代表着完全迥异的思维方式。由于抽取信息,分析信息角度的不同,绝大多数时候,不同的环境看待同一件事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当我们在一个环境中希望得到认同,却屡屡碰壁,甚至被针对时,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自卑气馁。换一个环境,也许我们摇身一变就会成为意见领袖,这一点在二次元群体身上非常显著。

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喜欢二次元的人在公司、学校等正式的场合总会显得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常常会被大家认为无法同频,一些重度沉迷的人甚至会被认为“精神不正常”,但是当他们置身于漫展、COS社团活动时,整个人都会绽放出极大地热情,无论是行为还是言语都会非常自行,好像变了一个人。

所以,过去在学校或社交场合的失败经历并不意味着我们个人的性格存在问题,更不要随便的归咎于智商与情商。

个性让我们散发出与众不同的光芒,所以当你不被环境接纳,或者现有的环境无法满足你的成长的时候,请保护好它,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那会让你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充满愉悦。

3.环境决定获得信息的质量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

月薪5000的人要去学习月薪上万的人是“如何工作”的;

月薪上万的去学习月入十万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月入十万的人去学习年收入上千万的人是“如何决策”的;

年收入上千万的人去学习一笔交割在上亿的人的“格局是怎么样”的。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思维水平中的人群思考的角度与深度有着惊人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你从他人反馈中得到的信息质量也是千差万别。

当你决定要把自己的体重从160斤减到120斤时,身边的朋友只会告诉你:"管住嘴多动腿,坚持就是胜利",但你加入到一个减肥群或者走进健身房时,大家会告诉你,40斤的跨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减下来的,你需要更加明确的规划拆分大目标合理膳食,而且单靠跑步是不行的,多种运动形式相结合会更有效。

更加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是一个优秀的环境所给予的最大的礼物,它们会帮助我们获得更长久正向回馈。

当我们想要达成一个目标时,闭门造车永远是最笨的办法。从原有的环境、思维中脱离出来,进入到拥有同样目标,能够互相帮助的团体中,我们所获得的成长是待在固有思维中的自己无法想象的。


3.那么,如何加入到一个新环境呢?

把大象装进冰箱有三步,打开冰箱,装进大象,关上冰箱。

而加入到一个新环境同样有三步:

1> 能够勇敢地离开现有环境

面对无法适应的环境,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妥协,不是因为无力改变,没有选择,而是因为当我们选择妥协就意味着舒适,而不妥协就必须面对所处环境的阻力(可能是亲人的,上司的,性格的等诸多因素)。

当我们无法看到未来真的会变好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愿意否定现有的成果,宁愿固步自封。

但不管是懒也好,留恋也罢,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们将会一直在一个圆圈里徘徊,缓慢的成长,一年后的我们甚至会看到二十年后我们会是什么样子。

选择决定人生,当选择突破自我的时候,就需要在当前的环境不适合我们的时候,有勇气离开,有时候下一个环境未必会好,但在这个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是真正适合你的。

2> 与有同样目标的人交朋友

当你选择了正确得体的交流方式时,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往往比纸还薄。

不要担心你的冒昧会引人不快,可能它会为你打开了人生中新的一扇门。

曾经在一个读书会上结识了A姑娘,博学多识,气质雅然,与人交谈时谈吐不凡,礼仪得体,本以为是家庭缘故,自幼如此,但在读书会混熟以后,才发现并不是我想的那样。

曾经的A姑娘是一个生性腼腆,但非常爱书的女同学,平时没有课也都会泡在图书馆,但也因为这个原因受到了寝室内的排挤。

面对每天上完课就躺在床上玩手机的舍友阴阳怪气的嘲讽,她感到很困扰,因为对不善与人沟通的她,寝室就是她近乎全部的朋友圈,甚至她想过干脆不去图书馆,就在宿舍得了。

直到一次在图书馆,她和另一个姑娘拿起了同一本《美的历程》,找到组织的冲动让她忘记了胆怯,一句“你也喜欢这本书呀”打开了两个人的话匣子,通过这个姑娘,她接触到了读书会,交到了一群爱好读书的新朋友,成为现在的她。

“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无论你想要进入什么样的领域,文献、课程、电子书学习资源永远不会缺少,而通过论坛、群组、朋友圈,你总能找到同行者,当自我的状态与环境格格不入时,不一定是自己不对,也许是环境没找对。

3> 选择正确的相处方式

不同环境有不同的相处方式,新的环境也有属于他的脾气,我们要学会去适应。

看到这有的朋友可能就气笑了,你说改变自己本质就是妥协,这样的适应不也算是妥协吗?

其实差别很大,在无法适应的环境中改变自己,是不得不改,环境逼迫着我们做出妥协,我需要克服自己的个性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在具备归属感的环境中适应,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想去适应,用自己的善意来回馈环境基于的善意,希望周围的人一起变好。

说白了,这件事与谈恋爱是一样的,和不喜欢的人做什么都会觉得无趣,不合拍的时候会想“凭什么要我改变”,而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什么都觉得有意义,会主动愿意为对方改变。


我是熊猫Panda先生,希望在现在的环境中待的很不愉快的你,能够走出去,找到一片新的天地。

点击蓝字,查看我的更多文章~(求喜欢求关注)

如果无法适应环境,抱歉,我会选择离开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无法适应环境,抱歉,我会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