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慎和儒教文化

黄堡文化研究 第91期
作者:秦陇华
编辑:秦陇华


一、寇慎生平

寇慎和儒教文化_第1张图片
寇慎画像

寇慎(1577—1659),字永修,号礼亭,同官县济阳寨(今属铜川市印台区)人,明朝学者,政治人物。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工部虞衡司郎中。外任苏州府知府期间,勤政爱民,关注民生,深得百姓爱戴。曾发生阉党魏忠贤派人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而引发的民乱,后因其调解最终平息。后升任昌平副使等职。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守孝解官,回归故里,居于济阳寨,埋头经史之学,潜心著书立说。93岁时去世,葬于王益区王益街道办西义兴村。

寇慎和儒教文化_第2张图片
寇慎编撰的《明·同官县志》及寇慎家藏刻字木版

二、寇慎所著儒教书籍

寇慎先后撰有《四书酌言》八卷、《历代史汇》十二卷、《山居日记》八卷、《同官县志》等,并一度执教于同官颍阳书院。

寇慎的《四书酌言》,是铜川市古代儒学著作中篇幅最大者。“四书”,是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为《四书》。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规定必须在“四书”之内出题,注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根据。

寇慎和儒教文化_第3张图片
晚照山居参定四书酌言

寇慎的《四书酌言》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了纠正和补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曾任翰林院检讨的张树宝为《四书酌言》写的序中说:“四子之书,自朱子而后,讲论者不下数百家。各抒一见,即各成一书。其或所见不合,辄相驳议,牛马相争,鹬蚌相持,究之俱莫能出朱子讲议之外。寇公生胜国之末,阉寺弄权,未得踔跞风云,大展其经邦济世之才。退处岩穴,潜心于孔孟颜曾之理。阐其精微,疏其血脉。其生平正已正人之学,胥于是编见之。”《四库全书总目》为《四书酌言》写的“提要”中说:“是编多与朱子立异”。可见寇慎的著作,突破了朱熹的樊篱,为《四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蹊径。

三、寇慎和顾炎武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宁人,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寇慎和儒教文化_第4张图片
顾炎武画像及昆山亭林公园的雕像

天启六年(1626年),顾炎武13岁时以府试第一名入县学,受到苏州知府寇慎的表扬。为此,顾炎武十分敬重寇慎,他于康熙九年(1670年),特来同官拜谒寇慎墓。这年三月,寇慎的次子将其父迁葬于义兴村,顾炎武为寇慎写了墓志铭。同时校正了寇慎的遺著《四书酌言》,使其得以刊印。他虽然已经是全国闻名的伟大学者,但在书的首页中,标明自己是寇慎的“门生”。

四、寇慎儒家著作的文化意义

寇慎的著作中,《山居日记》、《历代史汇》皆已失传,这是我市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但《四书酌言》硕果仅存。这是一部凝结着寇慎和顾炎武心血的学术巨著,理应受到重视。为了复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振兴地方文化,应该像重视对孙思邈的《千金方》的研究工作一样,重视这一文化遗产。

你可能感兴趣的:(寇慎和儒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