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深圳入冬之前

天气预报显示,周末的深圳会降温至5度左右,还可能伴有少量雨夹雪,看来,深圳朝着真正入冬迈出了更结实的一步。

有朋友说,深圳的冬天真冷,作为从湖北过来的年轻人,我从来不说这话,感激都来不及呢。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在武汉的出租房里,经常抱着阿呆相互取暖,虽然它每每尿湿我的床单。

这会儿,我穿着一件休闲衬衣,光脚坐在电脑前,房里连空调都没开,畅快之感,远超在山西朋友家体验到暖气那会。

深圳,捏手一算,来了半年多。前段时间,忙于做年终总结,和以往不同,它不再流于形式,而是我在静下心来以后,对自己的几许叩问,这半年来,究竟经历了哪些,又成长了多少呢?答案是,没经历哪些,也没成长多少,倒是体重增了几斤,老妈估计会很高兴。除了这个,这次回望,倒也令我生出不同往年的收获感,这种收获感,是基于以家庭生活为基础,以工作为中轴的产物。

摊开脑海里的历程记事,它是由很多点和面构成的。飘荡在电影院里的爆米花香味,大理洱海边掠过的习习海风,在寂静深夜奔赴南方的列车,还有每天站在窗边望见隔壁楼外的几株野草......除了这些记忆犹存的瞬息,它还记录着我关于家庭生活,个人理想,情感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认知。

站在2016年的开端处,做些回望总是必要的。过去的路不一定对,未来的路仍然遥远,举目一望时,总有懵逼愣头那刻,那就不妨回头看,认真想,总能发现自己的状况。

那我想到了什么呢?既多且杂,慢慢梳理后,应该是这几样东西。

比如,互联网。这个时代有很多奇怪的现象,节奏飞快,信息爆炸,拥有一部手机,就掌握了整个世界。坐uber时,年轻司机大多不识路,全程导航开启,有一次,碰到位老司机,从出租车转行过来,一路上骂骂咧咧,向我吐槽老行业如何凋敝,新行业如何便捷,年轻司机们连路都不认识就敢出来跑云云。在他那些充斥愤懑兼着得意的表述里,我仿佛读到那些从传统行业迁徙而来的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无奈和抗拒。

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烙印,是裹挟着每个人不断变化向前。

再比如说,互联网带动了各类产业的新起和升级。有位朋友,在某个典型的O2O行业里工作,这家依托上门美甲项目做大的企业,已经成功挤进250万用户的生活圈里。从业者们,因为收入可观,时间自由度高,大多对这个职业表示欣然接受。

但我也见到过,朋友用于做美甲的工具箱,足足有十五公斤重,想象一个瘦弱的姑娘,提着沉重工具箱在这座都市里四处奔走,是怎样一幅画面?也许在她双目充盈的眼睛里,也曾有着和当年边吃便当边在报纸上寻找工作机会的年轻人一样的坚韧,酸楚,和不再迷茫。

说一个有趣的事。接触微信多了,你肯定会发现,朋友圈愈加开放,QQ愈加隐私。2011年,身边朋友开始玩起微信,他们热衷于附近的人、摇一摇等功能;2012年,我接触了微信,但并没有使用,和看到二维码图案一样,新奇,有趣是我的第一感受,但微信仍然没有融入我的生活;2013年,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微信,终于在继微博之后,开始逐步成为互联网的社交入口。而伴随着的,是QQ空间逐步没落和隐退。

我对QQ空间有着很深的用户情结,不仅仅是,因为我在这里写过上万的文字,而是它作为一种载体,记录过我的生活轨迹和细枝末节。这种感觉,是80后之与BBS论坛,90后之与贴吧豆瓣,00后之与弹幕视频网站,成为我们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如今,每天打开微信,里面是被陌生朋友占据的朋友圈,而QQ空间,则被很多人上了锁,加了密,成为名副其实的朋友圈。这些变化,是身处都市的我们面临的社交窘境,是每个人在应对生活节奏和社交压力下的无奈选择,是默默退守为自己存留最后一点社交空间的孤独情怀。

而除了这样一类社交后遗症,伴随着互联网的波涛汹涌,它激起的,还有社会文化层面的千层浪花。

网红、玛丽苏、心机婊......形形色色的标签,构筑了最底层的网络文化。我们评价身边的朋友,不再使用善良或漂亮那类干瘪枯燥的词汇,取而代之的,是暖男,是女神,是逗比二次元等等新奇好玩的网络语言。

然而,我仍然不喜欢这些充满色彩的词汇,在被它裹挟到东,裹挟到西,我却仍然热衷于简单一点的表述,比如,你是个好人。

我还想到的是,思维。身边朋友,大多迈入职场,和刚入大学一样,有的朋友不适应,偌大办公室他会不知道从哪下脚;有的朋友自信满满,花上半个小时就能让全公司人认识他;有的朋友兢兢业业,但每天的业余时间大多是来吐槽工作辛劳;有的朋友默默无言,也喜欢刷着朋友圈里的各种鸡汤……

这些真实的用户场景,是否令你倍感亲切,心想,这小子说的不就是我么?可如果我说,不适应的那位,真的是办公室太大不知道从哪进;自信满满那位,是因为公司总共就十来个人;兢兢业业的朋友,会边吐槽边大吃一顿说好嗨;默默无言的,那是因为鸡汤都是他做的!

我表述的,是这样一种思维概念,你所看到听到的,还真不一定是真的,生活的动人真相,哪能那么轻易被你窥探?

寻求生活动人真相,是我孜孜以求的态度和标榜,这句听起来文艺范儿十足的话,翻译成人类语言就是,体验生活。

每天,经由下班到回家的路途,是我最喜欢的生活场景之一。站在人群稀疏的公交车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和物,我常常冒昧揣测,这些身影背后,曾拥有过的万千故事和逝水年华。

我喜欢的另一个生活场景,是隔三差五的周末,阳光铺开的早晨,将我和哥哥嫂子,还有猫咪共同生活的房子清扫一遍。在我看来,动起来是应对拖延症的第一选择,深知有着周末犯懒症的我,仍旧习惯于这种借助外力来改善自己的方法。

再过多久,我都觉得,生活是充满趣味的,但这类趣味,往往存乎心,止于言。它更多依靠的,是内心的平静与念力,能够让人们在日益浮躁的社会里,守住最后一点自我和纯粹,做个简单的人。

简单和纯粹,在我的理解,往往潜藏在男人的工具箱和女人的化妆品里。

大学时代,买了一套工具箱,用来修理宿舍桌椅和自行车。毕业后,这套工具伴随我去到武汉,它修好过折进钥匙的门把手,也修坏过断臂的美的铁锅。现在,它被我带到南方城市,陪我修理着热水器,洗衣机,自来水阀和白炽灯开关。

每一次的修理,我都仿佛回到小学时代的某个午后,坐在存满机器零件和线圈马达的桌前,心里最大的梦想,不过是造出一条不再原地打转的小船。

最后补充一个简单的观点,生活需要灵感,但更注重积累。就比如这篇有感而发的文章,其实是打过草稿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深圳入冬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