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好久前开的文集,名称叫做60天日语养成记。60天又60天过去了,只写了25篇。大概是决心还不够坚硬,耐心还不不够持久的缘故吧。今天翻开温故而知新。看到文集题目以及想到自己平时的懒懒散散。深感惭愧。
以后每天必写一篇,至于约束机制是什么,这个得好好想想。但原理不在乎,完成和促进挂钩,不完成和惩罚挂钩。这里,我和睡的踏实挂了钩,如何早上起来不写,晚上就没有东西可想了。不想东西自然就会睡不踏实。我讨厌大脑空荡荡的感觉。
一天之际在于晨,早上是大脑最活跃的时候(我身体是这样的)。精力太多就要把它消耗掉。然后,晚上是消耗殆尽的时候,这时做运动边听些轻知识或者音乐能把精力养回来。这样循环往复,就不会失眠了吧~输入和输出太多都是会失眠的,只有平衡了。人才会归零!进入睡眠状态。
以下是基础日语这本书,日语咖啡,即是学习方法的最后一招,前两篇分别为哭笑日语,巧用卡片。这里的武功秘籍还得慢慢参详,练透练熟,方能不辜负了这些方法的提供者这么辛苦总结出来啊~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吧~以下是原文摘录:
原文摘录
在第12课《日语咖啡(2)——巧用卡片》中,我们介绍了如何利用卡片学习外语的微观三段跳。既然有微观,那就有宏观,那宏观三段跳又是什么呢?
其实。微观三段跳就是宏观三段跳中的第一跳。至于第二跳,则是自娱自乐——自己录音。
笔者刚开始学习日语的年代,mp3啥的还没问世,テープレコーダー(磁带录音机)中ウオークマン(盒式随身听)算是最先进的音响器械。盒式随身听当时价格昂贵,所幸笔者是带薪读书的贵族,咬咬牙花了三个月的月薪买了一台两块砖头大的カセット(盒式录音机),用来练习听力。
同学们用来练习听力的音响资料多是课文磁带和电台广播内容,而笔者除此之外,还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听自己的声音。
这也是在自学英语的时候掌握的技巧:把卡片放入“1号”盒子之前,先对着录音机朗读单词,进行录音,然后利用排队,额等车,洗衣服,吃饭,散步等等不需要动脑子的时间进行听力练习。
同学们会问:刚开始学习一门外语,自己发音肯定千奇百怪,不去听外国人纯正的录音而听自己不标准的发音,不会使自己的音调越来越走样吗?再说了,有形形色色的音响资料可以利用,何苦非得花时间去录制和聆听自己的怪腔怪调?
其实,担心听自己的声音会使得自己的发音越来越走样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首先,初学外语呢人,发音一般都难达标但是我们不会因为发音不标准而不去朗读。而朗读,恰恰是一种强制性的,无意识自我听读。如果朗读的无意识自我听读不会使自己的发音越来越怪,那么聆听自己的朗读录音也同样不会对发音带来负面影响,只会有正面影响。因为我们会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作比较,根据正确发音随时校正自己的错误发音。换句话说,听读过程中察觉到的每一个异样的发音,对我们都是一个利好,它加深了我们对该发音的印象和认识,使我们的发音日臻完善。因此,犯错并能发现错误,对于每一位,学习外语的人来说,都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市面上的录音资料汗牛充栋,但是任何一种录音资料都无法与自己用卡片录的音媲美。这是因为自己的录音有着任何一种录音资料都无法比拟的针对性和浓厚度。你的背诵,正是当下最需要记住的内容,而每一张卡片的内容几乎都不重复。
譬如这样张卡片:
こざかな(小魚)がピチッと川面(かわも)に はねる~小鱼轻轻地在河面上跳跃。
这个句子包含4个生词(严格地说,还包含着が と に 动词的终止形)4种语法现象。这4个生词分别是小魚(こざかな),ピチッ 川面(かわも)、跳ねる,念一遍的时长为3-5秒。我们就以10秒钟来计算,一分钟大约能录制6张卡片,一小时大约能录制14400个生词。而14400个单词量几乎就是一名优秀的日语专业毕业生大学四年时间所能掌握的单词量。10小时录制4年的单词,可见这种录音浓度有多高!听这种录音效率有多高!
当然,假如能找到一位日籍的朋友协助你录制卡片,那就是可遇不可求的锦上添花了。
参考:笔者大学四年总共录制了7盘磁带,每盘磁带60分钟。当然,笔者不是每张卡片都录音,自认为背得滚瓜烂熟的卡片就捡出来搁在一边。
自己朗读录音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复习所学过的内容,同时也是为了练习听力和会话。因为在反复听过自己录制的声音后,当那些耳熟能详的“声音”从别人口里说出来的时候,听懂并理解其含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如果这个听力练习是在见缝插针的时间内完成的,学习的高效率自然不言而喻。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毫无日语基础的人耳边重复一个日语单词或一句日语的发音。其结果必定是说的人一头汗水,听的人一头雾水。同理,一个毫不熟悉的音声,我们无论重复听多少遍,在记忆上也收效甚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有些同学没日没夜地看日语动漫却依旧抱怨听力没有任何长进的原因之一。反过来,听自己朗读的录音,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型都是你预习过的,他们在你耳边的重复,必定促使你记忆加深,最终,这种记忆将跟你的听,说,读,写能力挂起钩来。
听自己的录音时,不要仅仅局限于“听”,要做到出声地跟读。大声跟读的本身也是对大脑的一个强制性反馈,进一步加深大脑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日本一家报纸曾忽悠过一种高科技神奇耳机,据称能大大缩短外语单词的背诵时间,受益甚众,用着啧啧。尽管价格不菲,笔者还是没能按捺心痒,咬牙买了一副。耳机到手,装上电池才反应过来:其神奇之处不过是把窃窃私语放大反馈到耳朵里,其效果甚至不能与大声跟读齐肩!差点儿没悔青笔者的大肠小肠。
作为日语学习的借鉴和交流,各位朋友或许会有兴趣听听笔者当年的录音吧,若此,可发信到[email protected]索取。
宏观三段跳的最后一跳,就是语言的实际运用——会话。关于这一跳,我们留待《基础日语2》分解
写后感
写完这些,正确来说应该是摘抄。我内心是崩溃的。因为家里没有电脑,只能用手机和电脑打字字这样子。还要中日输入法不停撤换的,几千字一打至少就是一个小时。平时电脑20-30分钟就能完成的事,而且屏幕太小,看着心里压抑,而且感觉思维都被局限住了(虽然摘抄不怎么需要思考,但还是要边抄边理清思路的)不过,这也让我下决心,赶快赚钱买一个电脑,远离这该死的鬼生活。
炒之前有看过一遍,再写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联想到自身。其实,上面笔者的很多方法自己有意无意自己在没看过这篇文章前就曾做过。包括在喜马拉雅FM建立过专辑,把自己学习都的新单词和句子录进去。只不过录的时候豪情万丈,录完后就没几次听过的。其次,以前自己的日语基础还很薄弱。录的东西都是边查边录(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完全没有一个自己的知识架构去整合这些知识。在看完本书及听完了一期的日语培训班后,对于架构基本已经铺设完毕。
剩下的时间就是通过不断的练习把这些知识整合到架构中去强化架构和知识本身。幸亏以前一直有记录整和一些有主题性的一些句子集在(也做成了卡片),往往是记的多,看的少。现在刚好把它们录成音频,见缝插针的听,算是歪打正着吧~
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如同武功秘籍一样,方法都只是提高效率用的。假如不踏踏实实潜心修炼起来,就算一本九阴真经放在你面前,你不日夜苦练也成不了武林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