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2016·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 2016.7.31

第四章  死亡与心理病理现象

所谓心理病理现象,就是应对焦虑的防御模式失效的结果。所有人都有死亡焦虑,但是大部分人都发展成了适应性良好的应对模式。当突然面对非同寻常的压力,或者防御策略失效,就会进入"病人状态"了。

对于治疗师来说,难点是如何发现原发焦虑,因为一个人的防御系统是层层叠加和包裹起来的,轻易无法理解核心里到底是什么。

比如,一个人因为死亡焦虑而发展出与母亲的共生连结(终极拯救者)来保护自己。一开始,这种策略帮助他摆脱了焦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因为不愿与母亲分离,妨碍了社交技巧的发展,导致社交焦虑和自卑,因此,他不得不发展出新的防御措施来应对社交焦虑和自卑感。那么就需要花很多努力,寻找合适的机会才能发掘出社交焦虑之下的死亡焦虑。

人们对抗死亡焦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是自我独特性,一是终极拯救者。

自我独特性:

托尔斯泰的小说伊万·伊里奇对自我独特性的描述很形象,"盖尤斯的确是要死的,他死是正常的;但是对于我……我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死亡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我也要死?这不可能,这太可怕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必死的法则只使用于别人,绝不使用于我们自己。

而海明威则用强迫性英雄主义来作为防御手段。他毕生强求危险并加以克服,以此作为一种证明没有危险的怪异方式。在他的法则中,没有给衰老和平凡留下位置。他最后患上了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症,这种疾病也是用来支撑他独特性的防御手段,因为只有非常特殊的人才能断言自己总在别人的关注之下,哪怕是恶意的关注。而到最最后来,当这种疾病作为手段 防御都失去作用的时候,他用自杀来抵御了对死亡的恐惧。

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的男主阿里克赛·亚历山大罗维奇相信生活永远是"螺旋上升"的,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有更能的未来,以此来战胜死亡。当他的妻子提出和他离婚的时候,他的信念奔溃了,就好像"一个人正平静地走在一座跨越悬崖的桥上,忽然发现桥断了,而下面就是万丈深渊。这深渊正是生活本身,那桥就是……虚假生活。"

终极拯救者

小说《铁皮鼓》里有一个人物奥斯卡,一直保持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孩子气,试图以此让时间停止前进,也试图把自己永远处在被保护者的弱者位置,从保护者那里寻求安全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卷有益2016·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 2016.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