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谈到的这本书很值得一看,尤其在这个盛产焦虑的时代。它就是英伦才子阿兰·波德顿所著的《身份的焦虑》。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看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本书,不同的人可能会做上不同的标注,产生不同的感受。与自己的人生、经验、思想碰撞后,进行重建的过程,就叫思考。
一本书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因为,我们在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文字中,找到了熟悉的、想说却又无从说出来的东西,这就是共鸣。
“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它(书)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因此,我们看书,其实是透过别人的分享去观察自己、自我对话、自我审视的过程。
焦虑的产生
“看到大家整个假期都在晒旅游,国内国外到处飞,感觉自己放了个假暑假。”
“朋友家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通,再看看自己的……感觉别人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狗是我永远到达不了的远方。”
感受到焦虑了吗?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
我们永远都不会因为“川普”当上了美国总统而我却在乡下吃土而懊恼;也不会因为邓文迪的绯闻主角又换了却依然不是我而沮丧,更不会为查尔斯到底能不能在有生之年登上王位而焦虑……很简单,因为他们离我们不只是一条银河的距离,我们穷尽毕生,也不可能会和他们坐在一张桌子上喝下午茶。能对我们构成伤害的,往往是身边的这些和我们“产生联系”的人。因此,书上是这样说的:
“我们妒嫉的只是和我们处在同一层次的人,即我们的比照群体。世上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比我们成功。”
“我们也许矮小,但如果我们是生活在一群矮人之中,那么,我们就不会因为自己的矮小而烦恼;如果我们这群人中,有人比我们略高了一些,我们很可能突然不自在起来。”
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通过这本书,我们其实可以了解到,很多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或许面对它时,会更释然。
如何避免焦虑?
首先,提升自尊。书中提供了一道公示:
这一算式隐含了两种提升自尊的策略:其一是努力取得更多的成就;其二是降低对自己的期望。
“减少对自身的期望会使人有如释重负的快意。这同实现自己的期望一样,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其次,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欲望是无穷的。
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才算正常。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才算明智。
孩子最喜欢的,永远是摆在商店橱窗里的那一个玩具;令人铭记一辈子的,永远是曾经那个你想得到却又不曾得到的人。
记得有一阵子,我特别想念一家老店的凉拌牛肉,非常想。那几天晚上下班总惦记着什么时候去狠狠吃一顿,却因为加班或天色太晚,未能如愿。可这想法竟因为压抑,而愈发像是在心里生了根,长出繁茂的枝叶来。终于忍不住,晚上开车出去,十点多在一家快要打烊的店如了愿。从此,这牛肉也从我的心里、脑子里连根拔去,不再为其辗转反侧。
是不是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一旦我们拥有了某样东西,用不了多久,就会停止喜欢它。”
因此,卢梭认为,财富并不代表占有物的多少,而是拥有多少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适当地限制欲望可能比源源不断地给他很多钱,更能让他体会到幸福感。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光着脚舔着两毛钱的“冰砖”,却远远比现在坐在空调房里吃着哈根达斯的幸福感要强的原因。
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圆满自足”。
第三,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能珍藏于记忆之中的,往往是那些曾经被自己“消磨”的时光。
“我们的很多欲望总是与自己的真正需求毫无关系。过多地关注他人(在我们葬礼上不会出现的人)的看法,使我们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
曹雪芹费毕生心血,写了一本“非主流”的小说,靠喜欢这本书的读书人私底下手抄传看才得流传至今。他没用这本书换得一文稿费,没因这本书挣得一身功名。别说功名,当时,这本书因为影射朝政,被列为禁书。但是岁月流变,庙堂之上的人早已灰飞烟灭,《红楼梦》却成了三百年来最畅销的书,最耐读的经典。
沈复一生未考取功名。吟诗、作画、游历山水。虽晚年穷困潦倒,但却留下了《浮生六记》,可以让我们一窥两百多年前的小市民生活,不知当初笑他为“浪荡子”的成功人士今何在?
三毛在最好的年华,跟着大胡子荷西去了气候干旱、物质贫瘠的撒哈拉,留下的浪漫爱情至今撩动着一代又一代文青的心……
“对死亡的预见能使我们追求我们内心最渴望的生活方式。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最能经受我们身份变化腐蚀的关系。”
翻开你的手机通讯录或是微信好友,真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铁杆能有几个?
从今天开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该爱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