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0-杨

三、数据来源、模型设置与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1.数据来源

课题组2015年年初通过分层聚类方法对农户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

1. 抽样过程

首先,选择6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并在全国抽取9个省份:各省份总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耕地面积、耕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重、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和农业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

然后,每个样本省选取6个样本县,每个样本县按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抽签4个乡镇。

接着,每个样本乡镇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抽取2个自然村。

最后,每个样本自然村随机挑选5个样本农户。

2.   表1为样本基本特征,分为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两个方面:


2018-10-20-杨_第1张图片
2018-10-20-杨_第2张图片

(二)变量选取与定义

1.因变量:农户是否种植粮食作物,是否种植经济作物,粮食播种面积占比,粮食亩产量。

2.主要自变量:农地产权满意度,纯务工劳动力占比,兼业劳动力占比,粮食生产中劳动用工量,机械使用程度。

3.其余控制变量:农户的农地特征与流转特征,村庄特征。此外,种植粮食作物的利润也是影响农户农作物选择的重要原因。


2018-10-20-杨_第3张图片
2018-10-20-杨_第4张图片

(一)模型设置与工具变量选取的说明

1. 模型选择

(1)未引入交互项模型的基本表达式


(2)  引入交互模型的基本表达式


2.工具变量选取的说明

①征地满意度②农地调整

四、估计结果与分析

(一)农地产权、要素配置与种植结构

(二)农地产权与要素配置交互项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地权稳定性的提高以及农业机械使用程度的增加,均会诱导农户更倾向于种植粮食作物,从而表现出种植结构的“趋粮化”。

1.  农地产权稳定性的改善并不能有效激励农户种植农作物的热情,且对经济作物种植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对粮食作物种植的抑制作用。

2.  农地产权稳定性的改善,使得农户家庭能够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之间自由配置要素,并更可能种植市场风险较低和分工程度较高的粮食作物。

3.   追求务农收益最大化的纯农户,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而追求务农成本最小化的兼业农户,则选择种植粮食作物的可能性更高。

4.  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发育,能够有效激励兼业农户通过采用机械以节省劳动投入并增加粮食播种面积。

5.    农业劳动投入已经不再是决定粮食种植与否的主要因素。

(二)进一步讨论

1.    钟甫宁认识种植结构“趋粮化”的视角

钟甫宁等(2016)关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户种粮行为关系的阐述,其实是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市场的发育和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劣势作为外部情景探讨,农户在优化家庭要素配置结构过程中种植结构新均衡的形成。

2.  本文认识种植结构“趋粮化”的视角

本文以农户的行为自由为出发点,将其作为农户识别外部约束和行为发生的前提,并暗含了农地产权管制放松诱发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和农业分工深化的理论线索。

3.   本文所述种植结构的“趋粮化”仅针对家庭承包农户或小农户

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规模持续扩大,原先粮食生产的低效益劣势将向效益稳定和机械化程度高的比较优势转变;也就是说,一旦农地产权完善引发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和家庭内部分工模式的调整,基于目标最大化的家庭决策将根据要素价格的部门差异调整要素投入和种植结构。应该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种植结构的“趋粮化”仅针对家庭承包农户或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决策并不在讨论范围内。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0-20-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