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灵山

行程

惠山~灵山_第1张图片
上海-惠山古镇
惠山~灵山_第2张图片
惠山-灵山

惠山古镇

惠山~灵山_第3张图片
惠山古镇-朱熹墨宝
惠山~灵山_第4张图片
惠山古镇

地理-历史

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海拔高8米,东经120°16’、北纬31°34’,因地临惠泉山麓而得名。

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惠山古镇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山古镇已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录名单。

惠山寺

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

惠山是天目山的余脉,古称历山、华山、九龙山。

前身是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创立的“历山草堂”。刘宋景平元年(423年),把历山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相传晋时西域僧人慧照法师来历山卓锡传道,从此历山名为慧山(古文中“惠”与“慧”通用)。梁朝大同三年(537年),把华山精舍改为“慧山寺”。历代僧人于此辟兰若,建丛林,开道场,惠山寺渐成“梁溪首刹”,东南大庙,成为无锡佛教文化中心。有了僧人就有了人烟,街镇以寺和泉为中心,日渐繁盛,惠山古镇逐渐形成。

惠山泉

相传唐代“茶圣”陆羽评定了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被列为天下第二泉,经乾隆御封为“天下第二泉”。

宋徽宗时,此泉水成为宫廷贡品。

元代翰林学士、大书法家赵孟覜专为惠山泉书写了"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泉亭后壁上。当时,赵孟頫还吟了一首咏此泉的诗:"南朝古寺惠山泉,裹名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

惠山祠

战国时期,无锡为楚相春申君黄歇的封地,他在惠山辟龙尾陵道,放马饮涧,治芙蓉湖,筑黄埠墩。邑民为纪念他的德政,于唐代就在惠山建春申君庙,成为惠山建祠之始。

隋朝,京杭运河途径此地,过往船只常在此停泊易物憩息。唐宋期间,随着佛寺和二泉水的扬名,惠山古镇日趋兴旺。

明朝,程朱理学流行,立庙建祠时兴。无锡邑内外的宗族纷纷来到古镇立庙建祠,祠堂群形成规模。“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从元末明初浦长源的诗句中可见当年古镇的繁荣景况。

祠堂主要沿惠山横直街和上下河塘展开,著名的祠堂园林有唐陆贽祠、宋范仲淹祠、元倪云林祠,明顾可久祠、清王恩绶祠、杨延俊祠(也称留耕草堂)及民国的杨藕芳祠等60余座。涉及姓氏80个,分钦定官设与民间立祠两大类别,有宗祠、家祠、贞节祠、行会祠等种类,它是中国祠堂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见证,是原生态的历史遗存,体现了忠孝节义的儒教文化价值观,对谱牒学及祠堂文化研究有着标本作用。

惠山泥人

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

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发展到鼎盛阶段。


灵山

历史

相传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游历东南到此,来到小灵山,见“层峦丛翠”,景色非凡,大为赞赏,曰“无殊西竺国灵鹫之胜也”!于是就给此山起名小灵山。印度的灵鹫山,就是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地方,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并嘱大弟子窥基在这里主持开法。小灵山寺就由此逐渐发展。

灵山大佛

灵山大佛是在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自主持下建造起来的,在灵山大佛建设过程中,赵先生提出了神州“五方五佛”的理念——伴随着灵山大佛的建成,得以圆满了东方灵山大佛、南方天坛大佛、西方乐山大佛、北方云冈大佛、中原龙门大佛之“五方五佛”的格局。

世界上最高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立像,通高88米,佛体79米,莲花瓣9米。大佛右手指天,称为“施无畏印”,寓意是为众生除去痛苦;左手指地,称为“与愿印”,意在保佑众生平安快乐。

通往灵山大佛脚下的长阶梯,称之为“登云道”。登云大道一共216级,共分七个平台,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从上往下看,只见平台不见台阶,寓意 “救一生灵,胜造七级浮屠”。登云道中间有七幅巨型石刻,组成了一副灵山史卷,记载着灵山从唐玄奘弟子窥基法师开寺弘法到灵山大佛开光的辉煌历史。佛教中认为人生共有108种烦恼和108种愿望,登上216级台阶,寓意烦恼尽消、心愿圆满。

拈花湾

“拈花湾”的命名,一方面源于灵山会上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的经典故事拈花一笑,同时也缘于它所在的地块形似五叶莲花的神奇山水。

小镇整体建筑风格与日本奈良非常相似,又融入了中国江南小镇特有的水系,打造出了一种独有的建筑风格

五谷分别为云门谷、竹溪谷、银杏谷、禅心谷、鹿鸣谷,形似五瓣花瓣,主体功能为涵盖会议、酒店、度假房产;

一街即香月花街,位于花心,是拈花湾的核心商业街区;

一堂即胥山大禅堂,位于花干,既是大型禅修体验场所,也是拈花湾的大型景区标志物。

惠山~灵山_第5张图片
拈花一笑

心经(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nuo去声)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你可能感兴趣的:(惠山~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