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Weekend
带你去看沪上最前卫酷炫的展览,
探访最时髦最有腔调的小店,
跟我们一起,让你的周末文艺起来。
眼看南方的梅雨季就要来临,阳光明媚的日子更是显得弥足珍贵。于是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和我的搭档果断的翘了班出来为大家看展+探店,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你不知道周末去哪里浪?艺+带你开启文艺范生活。
一个展
Rereason
格物致新
余德耀美术馆
DATE
2017.12.17日至2018.04.01
这次我们带你去看的是余德耀美术馆推出的年度重磅展览《格物致新》(ReReason)。
这是艺术家阿丽莎·柯维德在亚洲的首次展览。reason意味辩证,推理。而加上前缀re,是作者给予我们一次重新思考辩证的机会。相比较于如今各个艺术领域里“解构”泛滥的风气,柯维德进行了一次对生活本身那些看似不可撼动,理所应当的逻辑和思维的“解构”。
在余德耀美术馆门前的草坪上,这个“洋气的”钟其实并不起眼,但好在我们在来之前做了充分的功课,这就是这次展览的第一件作品。名叫《逆向运转》
霍华德米勒钟复制版铝制双面钟、LED灯,指针调整控制器
这座钟从外形来看似乎与普通的落地钟别无二致,但内部的运转结构却截然不同。
因为它是倒着走的!
秒针每走一秒,表盘竟会同时逆时针旋转相同的角度,使得秒针永远地保持在竖直状态。
现代人都习惯于用钟表的运转来认知时间的存在,但在经过小小的手脚之后我们却难以准确地去感知时间,可见钟表这一时间的“代言人”并不能代表完全真实的时间,只不过在长时间依赖于钟表之后产生的教条心理。这又回到了柯维德创作品的主题,重新思考。
进入美术馆的玻璃大厅,上楼,经过一条乌漆麻黑的走廊,终于到了展览的正厅。自动门向两边分开,第一眼就看见这间足天足底的巨大装置。名:《假想形状》
《假想形状》系列作品源自于她对于虫洞理论的思考,每一个喇叭口似乎代表着不同纬度的虫洞口,而花岗岩通过喇叭口经历“时空旅行”后却成为了粉末状的形态。当我们再次纵观整个装置的时候,密布的轨道就好像神秘的宇宙空间一般,看似无序却又带着一股绝对秩序的美感。怎么形容呢,就像是喝醉酒之后的脑回路。
在“脑回路”旁边的角落里,放着一大一小的球体,仿佛在模拟着宇宙中某种恒动的运行。
《无关紧要》是另一组关于虫洞的作品,它们的形态衍生出自五种柏拉图立方体。所以柯维德就做了四面体、六面体、八面体、十二面体和二十面体,散落在展厅的各个角落。
柏拉图用它来解释万物的本质,而柯维德用它来对实体本质提问。至于这件作品为什么叫《无关紧要》,可能对我们普通的饮食男女来说,万物的本质,确实无关紧要。
(耸肩)
横亘在展厅中间的一件巨大的极其抽象的作品叫《萨迦》(对数螺线)。我觉得或许也可以叫“柯维德掰弯了一切”。
这件装置作品是用日常的材料构建出的对数螺线模型,对数螺线是世界上最美丽而神秘的几何模型之一,银河系的悬臂就可以看做是对数螺旋的模型。
对数螺线外部无限扩张,而内部的中心不断出现新的存在。远观这座装置,内部结构紧致,外部稀释开来。中心的白色木门好似通往另一个纬度,《萨迦》这座装置就如同是自无限而来往无限而去的一个节点,无限本身的一个切片。
就在我转着圈欣赏这件作品的时候,突然看到管理员大叔脸色一变,向我这边扑了过来,我才注意到我脚下差点被踢飞的一只西瓜....一个作品。
这只西瓜粗看总有种诡异的感觉,仔细一看才发现这瓜的纹路是水平环绕在表面,而非普通西瓜的竖直纹理。其实这是一只铜制上颜料的西瓜模型。柯维德就是善于使用这种细致而新颖的角度来质疑观众的既有思维。
接下来又是几组《假想形状》...
《空间槽》这件作品放在展厅中间的位置。展示的是一面镜子从掉落到破碎成片的过程中五个凝固的瞬间。为了找到一个“我”不出现在玻璃反射中的角度,我用镜头对这件作品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折磨”,引得管理员频频侧目。
《自由变换度》这件作品让人联想起来某本被丢在角落令人绝望物理课本的封面。其实这是原子内部的粒子运转,或者模拟宇宙星系的行星模型。而置于地表之上的这座装置将重力作为它最重要的作用力,力与力之间的平衡是它的灵魂。这件作品展示了物体自由落体和回到原点的过程。它似乎是一种从属体系,像太阳和地球、地球与月球。单一的体系身处于自己的固有轨道上,重力为所有的存在提供基础,所有的事物都跟随一条几乎无法摆脱的路径而汇聚在一起。
如果不看展览手册的话,这件作品就会像任何一件当代艺术的作品一样难以琢磨。远看如同密密麻麻的细线,凑近了看会发现那其实是一根根手表的时针。在“四维时空”理论中,科学家认为三维的空间和第四维时间一同构建了我们的时空。但由于时间的不可操控性,我们当下的瞬间永远是转瞬即逝。而柯维德则通过这幅作品,将第四维“时间”展开到“空间的维度”,将时针按照指针运动的轨迹展现在作品之中。走到这幅作品前,有一刹那似乎能触碰到本遥不可及的过去与未来。柯维德将2018年的时间有序地排布在这一幅画中,而我们的“现在”正从某一指针缓缓游向另一根指针。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得以用视觉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展厅并不大,但看完整个展览依旧花费了不少时间,从展厅走出来,感觉身体被掏空,但思想却充盈了起来。余德耀美术馆内部有一家设计感极强的咖啡馆,此时小坐慢饮也许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是我没有停留,因为我们有更好的选择。
一家店
我和我的搭档在看完上述这场极其烧脑的展览之后,沿着常熟路一路去寻找一家“新开的”咖啡馆,我的搭档信誓旦旦的跟我说,不远,就在前面左拐的街上,于是我们在他的指点下,在用身体丈量了一遍法租界布满梧桐树和老式洋房的街区之后终于找到了我们的目的地——老麦咖啡馆
以前的老麦咖啡馆长这样
上面这张照片是迁址前的老麦咖啡馆。这间有着墨绿色木质门窗的小店是老麦的第一家咖啡馆,喜欢漂泊的老麦在这里用他满世界淘来的宝贝堆起了他的乐园,他在这里贩售咖啡,也贩售自由和情怀。
大家都知道这是老麦的咖啡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叫刘仁和,也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曾经行叱咤在写字楼间的银行高管。人们看到的老麦就是贝雷帽、双肩包加上干净的笑容,举手投足落拓不羁。
他的名言是:生活着,而不是活着。
2016年11月7日老麦的微博上发布了关于旧店要关门的消息,自此属于桃江路的老麦咖啡将会彻底成为一段城市的记忆。
遗憾地告诉大家:老麦咖啡馆终于要暂时关门歇业了!房屋租约将于今年年底(12月31日)到期。早已说好的续租已不可能,而政府即将对桃江路等路段进行所谓的整治更是雪上加霜(相信你们都留意过永康路酒吧街,陕西南路,还有五原路那些被丑陋砖块封住的店门)...
不管有多少人为此唏嘘,但是就像网络上一位作者说的:魔都枯荣进行时,一切来的比想象的更快,更汹涌,无可幸免。
不过在我们还来不及感伤的时候,老麦的新店就风风火火的开张了,就开在武康大楼的底层。这座法租界的地标建筑成了老麦咖啡的根骨所在。
武康大楼,旧称诺曼底公寓,是1924年由年仅27岁的匈牙利设计师乌达克设计,是当时上海滩最低调奢华的公寓,老麦怀着向大师致敬的心情,把底层设计成了具有浓浓的一半法式一半工业的“新”老麦咖啡馆。
从外面看起来,咖啡馆硬朗的线条和在古老的公寓夹角处遗世独立的姿态让人几乎看不到桃江路上那扇绿漆门窗“破破烂烂”却怡然自得的样子,我有些担心新的咖啡馆会让我大失所望。但是当我们推门进来,当即放下心来,老麦依旧是老麦,全世界淘来的宝贝“破烂儿”依旧忍不住从门口就堆了起来。
店里桌子的桌面是上海百年的老木门改造的,桌角则是里昂淘来的旧木楼梯的扶手做的。二楼的的墙面上的装饰是四零年代的绝版海报,就连洗手间的也贴满了上个世纪的法文旧报纸。
别人的店都是越开越新,老麦的店再新也让人觉得旧旧的。人来到这里想要找寻的也就是那份沉淀于时间的归属感,那些堆满旧物的角落,氤氲出曾经拥有过这些旧物的人们,他们走过的路,到过的地方和爱过的人。有人说旧的器物上面带有以前的回忆,我是相信的。
天晓得老麦的肚子里装了多少过客的故事,他把其中的一些写成了书,就叫《老麦咖啡馆》。谁知道一出版就卖光了,再加印,又卖光了。
我们选了二楼靠窗的位置坐下,就是电视剧里常常伪装用来盯梢的位置。接过菜单,惊讶的发现老麦咖啡已经不仅仅是一家咖啡馆了,brunch、蛋糕、冰淇淋、酒、简餐,感觉可以流连上一整天的时间。
暮色低垂,打开飘窗,懒散的欣赏着武康路上熙来攘往的人流和车流。魔都高压的生活下往往需要这样的一个地方,作为城市人情绪的出口,可以自斟自饮也可以与友人小酌。
很遗憾的是,我们此行并没有遇见老麦,我们推门进去的时候只看到一个行色匆匆的人影闪过,双肩包,落拓不羁的背影。
这世界上应该有许许多多的“老麦”,经营着形形色色的“老麦咖啡馆”,坚守着这份生活的信念:生活着,而不是活着。
编辑 | Chi
实习编辑 | 史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