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像E·B·怀特一样受小朋友欢迎的作家为什么这么少?


历史上的今天,1899年7月11日,是美国作家E·B·怀特的生日。对于媒体人来说,提起怀特,就会想起所谓“《纽约客》文风”,他是媒体的专栏作家;但是对于更多父母来说,怀特是自家孩子喜欢的作家,是《夏洛的网》一书的作者。

如果我的记忆没错,我的前同事曹筠武,曾获“骑士国际新闻奖”,就喜欢怀特的文字。但我猜想,他不一定会特别留意怀特写给小朋友的那些文字,比如《夏洛的网》。而很多读过《夏洛的网》的爸爸妈妈,则未必知道怀特的媒体专栏作家的身份。我混迹媒体十多年,就个人目力所及,同时拥有媒体专栏作家与亲子类童书作家身份的,即使有也寥寥无几(当然,或许是我孤陋寡闻)。

我原来更多关注的是时政新闻、社会热点,对于亲子类读物之类,并不在我的视野之内,小儿科嘛。等到自己有了孩子,等到孩子能看童书绘本了,我也跟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亲子类读物的世界,不说更有趣更广阔,至少跟我之前做的评论工作一样有趣广阔。

哈哈,现在我就有一个痴心妄想了,我能不能像以前挖掘出评论专栏作家一样,挖掘几位亲子类读物的作家呢?据我粗浅的观察,写好时评文章不容易,至于写好同时受父母、孩子欢迎的文章,那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如果不是难于上青天的那种难,越难也越有挑战性啊。如果一直做轻车熟路的事儿,人生的色彩是否单一了些?

如果我们对“亲子类儿童读物”不做狭隘的理解,那么对于做好这个工作,我也是有信心的。丰子恺的图文,应属亲子类读物无疑;台湾同胞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杨照的《我想遇见你的人生》,也算是吧。可是,图书市场上,这类原创读物,国外的居多,台湾的也不少,内地的就很少了。为什么那么少呢?我有点想不明白。而在社交媒体上,受父母追捧的亲子号以鸡汤文居多,要说达到或者接近怀特水准的营养美味文字很显然有点稀缺。

中国内地优质的亲子类读物有可能多起来吗?琢磨着这个问题的时候,脑海里突然就蹦出台湾作家唐诺的一段话(好朋友施雨华兄采访的,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好东西不一定简单,而能简单说出来的,一定有它的限度。比如说《国家地理》杂志或Discovery频道,再枯燥的学问都能够讲得很迷人,但只是在某个阶段。所以你会发现小孩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他就像天才一样,什么样的恐龙什么样的汽车他都懂。但我开个玩笑,全世界的侏罗纪专家,99%终止在12岁之前。好玩的东西到那个阶段讲完了,你要往下去,像卡尔维诺说的,就会碰到沉重的一面。你会知道恐龙世界里不只是几头摇来摇去的大东西。你要碰地质学、生物学、化学,都是枯燥乏味的东西。所有小孩都是天文爱好者,但往前走一步,到天文物理学就头破血流了。如果你对它没有一点崇敬之心,不容易驱使自己走下去。后面有一个部分是要咬着牙的,你要挨过那样的时光。”

这段话太有意思了,好东西不一定是简单的,你也总会碰到沉重的一面。但是,这些东西,我们是不是应该尽早以一种容易让孩子接受的方式来呈现呢?为什么当我读中小学的时候,接触的读物大多对我没有吸引力?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另一位台湾作家杨照的自述:“当年在‘盛大行’的角落里随便翻开一本参考书,竟然能启发我看到那么大的文学世界。”那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国文参考书,该有的课文、解释、重点整理和仿真测验,都有。可是在其他参考书都有的这些内容以外,多了很多东西。里面有托尔斯泰的小说,甚至还有编者何瑞雄自己写的诗。多年以后,杨照得知:何瑞雄是个热爱文学热情写诗,也参与过文坛活动的国文老师。他编参考书不只想要帮学生备考来赚一点钱,“他也是用参考书的形式,在偷渡文学给年轻学子啊!”

对啊,我们也可以做做何瑞雄先生那样的工作。把远比教科书丰富多样的内容,用亲子类读物的形式打进父母与孩子的生活,就这样打开更多人的眼界,同时对于孩子提高写作能力、应试能力不无裨益。这样的事,应该也是有意义的吧?

当年,给我供稿的作者有梁文道、刘瑜、陈丹青,等等,文章传播率很高。但是,我认真想了想,要让少年儿童看懂这些文章还有一定难度。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没有更多专栏作家为年龄更小的少年儿童服务呢?为什么我们这里像E·B·怀特这样受小朋友欢迎的专栏作家这么少呢?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打算寻找、挖掘这样的亲子类读物的作者。如果您有心,请您联系我;如果您认同我的想法,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做些事?——我们做父母的,有必要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回馈给我们的“未来主人翁”。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中国,像E·B·怀特一样受小朋友欢迎的作家为什么这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