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藥丸》筆記(29)

出賣靈魂

《浮士德博士》(Doctor Faustus)托馬斯•曼(Thomas Mann)

文學作品中出賣靈魂的人通常想換取不老青春、知識、財富或權勢,而現實人生中的出賣靈魂可能是出賣藝術堅持、為了賺錢連呼吸的時間都不要,又或者是背叛朋友,然而結果都相同——你將失去自我。而如果你成了行屍走肉,活著又有什麼意思呢?

說到描寫出賣靈魂的華美與破敗,最出色的作品大概是托馬斯•曼的大作《浮士德博士》。在這個由浮士德傳說改寫的版本中,被魔鬼誘惑的主角是一位作曲家,為換取二十四年舉世無雙的藝術成就,不惜將靈魂永遠賣給魔鬼梅菲斯特。

主角阿德里安•萊韋屈恩已經不是第一次訴諸極端手段,早在遇上魔鬼的化身之前,他便刻意染上梅毒,只因為他相信梅毒的瘋狂狀態能加強他對藝術的敏銳度。就在一次梅毒引發精神錯亂時,梅菲斯特現身了,警告他別以為自己眼前所見只是幻覺。

萊韋屈恩半信半疑,在驚懼中重返工作崗位,結果立即創造出曠世之作。他“發明”了“十二音體系”,被譽為鬼才,成為當代最出名的音樂家。然而他身上帶著令人不安的特質,朋友和聽眾都能察覺那種陰森,但他們只能形容是某種空缺,好像所有情感投注在他身上,都會“無聲墜落,不留痕跡”。這部小說的時代背景正是德國墜入納粹地獄的時期,顯然並非巧合。

看緊你的靈魂,或許你無法得到二十四年的名氣或其他渴盼的世俗財富,但又有誰想變成、哪怕是認識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說藥丸》筆記(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