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输出,我们能做的不止中餐

8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联合会于2016年10月23日在京成立,旨在“凝聚社会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笔者于欧洲求学,第一次代课,选题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导师温良宽厚,为缓解我的紧张,告知不必拘泥,尽可随意谈谈,如对易经(I Ching)和中庸(The Doctrine of Mean)之见解。四书、五经乃中国文化精髓,虽自小诵读之,但用第二语言讲述其所蕴含历史之深沉、哲学之睿智,并非易事,尤其在担负着弘扬传统文化使命的自豪感时,深觉平日积累贫瘠。

现如今,古老而神秘的中华文化,随大国崛起,广受西方关注与推崇。在欧洲攻读硕士期间,曾听过三位分别来自爱尔兰、法国、澳大利亚的教授在课堂赞赏中国辞藻寓意深刻,比如“危机”,危原意危险(danger),机则为机会(opportunity),寓意危难之中必有机会;又如“舍得”,舍表示放弃(abandon),得为得到(obtain),蕴含付出才有收获之意。

游走于欧洲小国克罗地亚时,遇到一位当地年轻人,专注于探究“世界上最伟大的著作”——孙子兵法(the Art of War)之奥妙,时而滔滔不绝表达其对兵法的见解,眼神、语气中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兴奋与喜爱。

在Web Summit全球网络峰会结识的立陶宛创业者,源于兴趣自学汉语、汉文化,对十二生肖、阴阳五行知之甚详,如数家珍;另一位做传统农业的智利创业者,好奇且热情的与笔者探讨,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红色,什么礼物适合送给华人供应商。

每每遇到热衷于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友人,我都会沉思自省,我们,是否也若此般,深爱着历史给予的那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学术精华?

庞朴先生曾说“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蒙蒙。”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需要国人对其中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同。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无不证实中国的月亮也很圆。

文化的输出在表达,表达的载体为语言。单从学术领域角度,日益增长的留学生人数,及华人作者在高质量期刊上的论文发表量,皆表明能熟练运用第二语种的中国人不在少数,而这些学者正应该担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使命。哥本哈根商学院李鑫教授所发文章大多有中英摘要,部分工作论文全文双语,这就是自信于、并热爱着中华文化之学术典范。

中华文化传承与输出,不必依赖于政府与制度,尽己之力,虽微不卑。即便不精茶道,也明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艺六用,不离茶筒、茶匙、茶漏、茶则、茶夹、茶针;诚然没有参与《赤壁》拍摄,也可讲述赤壁之战所用荀子的后发制人之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而后三国鼎立之史;纵使不通中医,也能用拔罐驱风散寒祛湿之理疗原理,解释菲尔普斯身上神秘的紫色圈圈;哪怕不会吟唱京剧,也可道来自行车队“脸谱头盔”设计中巾帼英雄花木兰、久经沙场穆桂英、骁勇善战张飞之人物形象。

前些天阅览观察者网对加拿大政治学家贝淡宁教授的专访,惊讶于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了解,自豪于其对儒学治国的接纳与认可,也隐隐担忧,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如同需到海外瞻仰丢失的中国文物般,要向他国学者请教那被遗忘了的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与输出,我们能做的不止中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沁暖流年公号内容版权归创作团队及参与者本人所有

请任何组织、机构、个人切勿擅自转载或二次修改

欢迎长按上图二维码或指纹加入我们

尊重每一份信任,相信正能量与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化传承与输出,我们能做的不止中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