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简要地分析一款移动App

如何高效简要地分析一款移动App_第1张图片

刚开始入门移动端产品经理时,我为了培养对移动端App的产品感觉,下载过200多个App, 归纳整理成10类,然后针对某一类仔细钻研和深入琢磨过,写过一些体验后思考的文档,就像“用户体验要素”五层十模型的流水账一样,最终觉得并不是那么靠谱。我在分析一款App时走过不少弯路,觉得可以总结一下,毕竟漫无目的的分析就是浪费时间,于是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简要分析一款移动App?

一、体验产品,为了尽可能多的去收集信息

有时一款应用,针对不同人群有多个版本,比如微店买家版和卖家版,为了体验整个产品流程,这时需要都下载下来;而有的应用有付费版和免费版,比如名片全能王和扫描全能王,为了体验免费功能和付费功能,需要买下来付费版,这样可以尽可能还原产品规划者的理念。

首先,以一个小白用户去体验这个产品,围绕产品核心功能感受这个产品基本流程是否通畅,有无阻碍,其中有问题的地方记录下来。

其次,转换产品经理的视角再次去体验这个产品,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找 bug、吐槽,而是去理解这个产品的关键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设计。如果这个产品需要在特定场景里体验,那就创造这样的场景。比如:打车去体验打车类应用、订外卖去体验外卖类应用;电商类产品,可以购买之后再退货。

接着,两次体验完成之后,从其他渠道搜集更多信息,比如从版本迭代看发展过程,从新闻访谈看设计者初心,从百度指数等数据渠道看产品受关注情况,从知乎看用户反馈等。

1 应用商店

看这个产品的介绍主要强调哪些功能,看版本更新记录里面迭代最看重的是什么。

2 搜索

去搜索这个产品,找到产品的新闻稿、访谈、融资介绍、官方博客,去了解媒体怎么评价的,去了解设计者的初心是什么。

3 数据

如果是网站,去 alexa 了解流量情况。如果是 app,去 app annie 了解应用排名波动。如果是 Android app,豌豆荚可以看到相对准确的下载量。还可以通过百度指数,了解这个产品的受关注情况。

通过搜索了解这个产品的日活跃用户量、装机量,如果是新闻稿一般是乘了倍数的数字,如果是上市公司,财报和电话会议里的数据相对准确。

4 用户反馈

去微博、知乎、论坛、应用商店去看用户的反馈,一个人的声音没意义,站在整体去观察,用户最在乎的是什么,为什么夸这个产品,又为什么骂这个产品。

找到你身边使用这个产品的人,去和他聊聊,他在什么场景如何使用这个产品,最喜欢什么功能,最不喜欢哪里。

找到从来没使用过这个产品、却是目标用户的人,比如你的父母,让他们体验产品试着完成一个主流程的任务,观察他们的困惑在哪里,卡在哪里不知道如何继续。

5 竞争产品

了解这个产品的主要竞争产品有哪些,把竞争产品也按照上面的流程体验一遍

二、分析产品的关键点

★ 目标人群:产品的目标人群是哪一类或者哪几类人,目前用户量大概有多少。

★ 用户需求:用户为什么要使用这个产品,解决了他们的什么问题。

★ 解决方案:产品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解决用户的问题的,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 竞争产品:竞争产品有哪些,和竞争产品相比这个产品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

★ 面临挑战:这个产品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是你来做,你会怎么改进这个产品。

三、 如何结构化表达

1  说明这个产品为什么样的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

说这个产品的核心定位,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功能。解决的问题是用户遇到的一个难题,这个时候不应该提出解决难题的方法是什么。

2 产品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用户为什么喜欢这款产品?

这里就需要说一个产品最核心的定位和价值了,在大多数情况下,简单、方便、界面好看绝对不会是一个产品的核心价值,产品的价值在于更好的解决了一个问题。

3 和竞争者相比,这个产品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首先你需要选择正确的竞品;其次需要抓住核心,站在产品全局,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这一个用户;最好是能对比一下,和竞品相比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4 你会怎么改进这个产品?

这时候需要作为这个产品的产品经理去考虑,不是在为自己一个人定制产品,而是为全体用户去优化。围绕产品的目标和核心价值,怎样能让用户更爱它?去解决一个切实存在的问题。

四、分析应用举例

以下以我近期常用的移动App——"得到"来举例。

如何高效简要地分析一款移动App_第2张图片

1 产品定位

“得到”是逻辑思维团队推出的一款知识听书应用,它的slogan宣传语为“好好学习天天想上”,而产品定位为“3分钟听知识5分钟听取精华”。它抓住了年轻用户的精神生活的痛点:现在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环境里,很多年轻人其实是对知识有很大的渴望,也有成长的焦虑,需要一个平台对内容的筛选,提供给用户一个比较节省时间的产品,可以让他们快速得到他们所要的知识。

得到就是这样一个平台,从最初的独家媒体人-罗胖微信公众号的每日早晨60s开始,到各大知名媒体人入驻,成为提供知识服务的平台,付费用户不仅能享受付费知识服务,还能够加入社群小组参与互动。

2 用户群体

(1)20~45岁,本科以上高学历,月收入8k~25k的用户;

(2)对心理、社科、沟通、思维、财富、商业、科技、自我管理、终生学习等方面感兴趣的人,有极度知识渴求,好学上进的人;

(3)时间碎片化,希望快速学习了解模块领域的要点或者精髓。

(4)用户简单分类

         普通浏览用户:消费免费知识内容,只是把一些知识当做新闻来消费,有控制听书时间长短的要求;

         中度或者重度用户:支持知识付费,愿意为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长期订阅和付费学习的人,他们相信某个领域名人的影响力,希望他们带来的知识和思考模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

3 用户需求

对知识渴求,关注一些感兴趣的知识新闻、专栏和书籍。

对知识质量的苛求,支持付费订阅某个领域知名自媒体/公众人物的付费内容,希望付费内容是针对某一领域的、连续的成体系的、知识来源的人是可靠的。

受知识获取的形式的限制,由于工作繁忙,只有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和听书,有空会整理碎片内容,偶尔做个笔记。

盈利模式的思考-知识付费和免费搭配,不同用户层对内容要求不一样:免费内容针对普通浏览用户,只是把一些知识当做新闻来消费;付费内容根据内容的主讲人、专业度、持续更新等维度进行收费变现的,针对中度和重度用户,他们迫切希望了解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这个领域名人的思考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对自己思维模式产生影响。

用户需求的核心本质:利用知识信息获取不对等性(先后时间、国外知识知晓的时间差),领域名人在行业的影响力,职场精英对自身学习提升的迫切性。

4 解决方案

(免费)热点直播、(免费)知识新闻、(付费)订阅专栏、(付费)每天听本书,(付费)电子书等。

针对普通浏览用户,设计了免费知识新闻和大咖直播。免费知识新闻从心理、社科、沟通、思维、财富、商业、科技、自我管理、终生学习等方面提炼出知识精髓要点,每日更新传播给用户;又根据用户听书习惯,设计碎片化时间长短,15分钟,30分钟,60分钟,2小时,由用户自主选择听书时间来听取内容;大咖直播目前是平台推送主播热点,旨在通过直播提升用户的关注点,(拉新促活存留中的促活),也可以是某个新晋名人自媒体传播的入口。

针对中度/重度用户,设计三种付费内容形式:付费电子书、付费每天听本书、付费订阅专栏。付费电子书只是对书内容的跟读;付费每天听本书则是重组书内容和简述人思考的音频;付费专栏就是某个领域的名人对一些领域知识、思考、感悟进行定期更新,用户付费订阅后定期推送给用户。

5 竞争产品

提供知识服务的平台有很多,比如知乎Live,这种线上付费讲座的也是一种提供知识服务平台。知乎已经提供了一个知识问答的平台,连接各个领域有影响力的人和希望获取这些知识的人,但这个平台建立在文本内容之上,时效性不太好。而针对某一个专题内容,多个渴求知识的用户希望就这个话题与提供知识的用户进行问答式探讨,因此,知乎平台推出了知乎Live。前者是订阅式付费内容,后者是实时线上演讲式付费内容,各有所长,而后者会结合演讲者的生活阅历来具体佐证,内容可靠关键性靠知乎大V;得到-订阅的内容来同样来自某个领域的大V,但不能时效性讨论答疑解惑,利于知识单项吸收者。

6 面临挑战

这个产品目前最大的争议是,如果只是消费知识,当知识新闻看,那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当做知识沉淀来看,碎片化知识学习真的能达到效果么?碎片化知识如何融入知识体系?深入影响用户评价的标准又是什么?

对于需要深度系统学习的用户而言,这些笔记和精髓只能作为参考,却不能完全相信,因为作者所处的时间背景不一样,产生的理论不一定适用于你所处的实践。

针对这部分用户疑虑的痛点,我会考虑使用用户推荐订阅的方式,首先,根据用户过去订阅、常听的方向精准推荐类似内容;其次,每次推荐的内容都可以附加出处来源参考的推荐;接着对用户关注领域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整合和大类归类,每一个份内容都有关键词领域定位大类,然后制定“我的知识足迹”,这样便于深度学习用户去回溯系统性针对学习;最后,利用好付费社群,定期举办线下专题沙龙活动,邀请兴趣者参与学习和探讨。

五、总结

用户体验要素五层十要素模型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但是套用模板为了分析而分析会陷入无用功的怪圈里,因此,分析一个应用最核心的前提是——你需要提出一个好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再去找资料,找竞品,体验产品信息架构,得出的结论会更有参考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高效简要地分析一款移动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