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丛林中的幸存者——《腾讯传》之创业篇读后

在创业的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恼不已。—— 马化腾

1.

《腾讯传》的开始就描绘了一幅“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的初创画卷”,吴晓波老师把这称为“不可错过的‘互联网世代’” —— 从1998年到1999年的两年间,是一个神秘的时期,错过了这一段,也就错过了一个世代。

- 美国:网景与微软的浏览器之战、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归来、雅虎&杨致远、谷歌的车库创业……

- 中国:张朝阳&搜狐、新浪网成立、丁磊&网易转型门户网站等“门户时代”三巨头;联众游戏、九城、盛大网络等网络游戏领域的悄然发展;刘强东&京东、马云&阿里巴巴、沈南鹏&携程网、李国庆&当当网等电子商务领域登场;李彦宏&百度、周鸿祎&3721等搜索领域……

吴晓波老师说,“他们组成了一条喧嚣而璀璨的星河,隔出了一个新的企业家世代”。

商业丛林中的幸存者——《腾讯传》之创业篇读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

和所有的创业公司一样,腾讯的开局,从来就不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甚至说,它在开局拿到的是一手“烂牌”。

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个“误打误撞的开局”。

腾讯的第一款产品 —— “无线网络寻呼系统”,是依托于马化腾早年从事业务的寻呼机服务;而事后看,在那个互联网悄然崛起的时点,寻呼机是必然会被淘汰的产业。所以,这是“一个糟糕的产品”。

它之所以糟糕,不是因为技术上不成熟,二是它违背了一条非常简单却不易被察觉的竞争原则:在一个缺乏成长性的产业里,任何创新都很难获得等值的回报,因而是没有意义的。

然而,创业公司的第一款产品或服务,大多难逃这样的境遇。创始人过去所从事的业务领域经历,无法避免地会对它形成干预和影响,继而甚至会左右初始几年里的营收来源。

对于腾讯而言,在当时的时点,尽快出一套产品,借助存量资源带来营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尽管那是一个糟糕的产品。事实上,除了走产品化路线外,为了活下来,他们“…几乎什么都做,从网站设计、服务器存储空间和智能更新管理维护的全包服务,到简单的网页制作…”

如今有一些一味追求估值和仅仅依赖投资的创业者们,也许很难体会到文首处马化腾说得那句“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恼不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当然,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腾讯最多是成为区域内众多IT集成商中的一家而已,甚至能不能在今天被人所熟知,也是未知数。

在腾讯四处接活时,他们偶然看到了广州电信的招标新闻,技术难度不大,所以这应该又是一个可以去争取的单子。这单毫无意外地没有中标,唯一可以被称作成果或者收获的,就是模仿国外ICQ产品的OICQ。

商业丛林中的幸存者——《腾讯传》之创业篇读后_第2张图片
啊,多么亲切!

至于马化腾为什么会说把这个成果“养”起来,就不得而知了;也许他看到美国在线花几个亿买走ICQ,觉得潜力巨大?抑或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

“创业之神”总是这样,它不按常理出牌,视过往的成功与经验为累赘,喜欢在极限的状态下挑战人们的意志力和想象力,它常常带着一丝戏谑的微笑堵住命运的正门,然后,却在腋下露出一条缝隙来。

“创业之神”是否真的存在,每位创业者心里自然是有答案的;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在商业的丛林里,从来没有什么在一开始就是注定安排好的;最终“创业之神”选中的幸存者们,大多都是求生欲望极其强烈,同时脚踏实地寻找出路,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的人。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幸存者偏差”吧。

3.

吴晓波老师在前言中总结了马化腾做对的三件事情:

- 腾讯对ICQ的模仿是建立在微创新的基础上;

- 腾讯很早就提出了“用户体验”的概念,是全球最早的社区网络的试水者之一;

- 马化腾在创业不久后便开始谋求资本市场的支持。

其中第一点提到“微创新”,这正是很多创业者所推崇并践行的;结合第二点的“用户体验”,这可能是最值得如今所有创业创新者去深入了解和学习的地方。

单看这两个词,其实是很空的两个概念:到底该怎么去“微创新”?怎么样才是对“用户体验”的深入体察?

从OICQ到QQ,直至QQ秀的发展过程中,也许可见一些端倪:

在第一次技术讨论会上,马化腾提出了一个听上去与技术无关的、很古怪的问题:“我们的用户会在哪里上网?” —— 这一问题直接将OICQ引向了一个区别于其它竞品的创新点:在服务器上存储用户各种信息;

当时国内的上网环境还处在窄带状态,下载一个软件需要几十分钟;刚刚开发完成的完整独立可运行的OICQ只有220KB,下载只需5分钟。—— 这是一个量级上的提升,而这种提升,是基于对本土整体网民实情的深入体察;

“它们的思考出发点均非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而是客户的点滴体验!”

“在OICQ这款产品上所展现出来的智慧,几乎是优秀的中国互联网从业者们的共同特质:从互联网产业诞生的第一天起,中国人从来就是一群大胆的“拿来主义者”。然而,在本土化的改造上,他们却进行了无数微小的、细节性的、更为务实的应用性创新,让那些外国开发者望尘莫及,甚至难以找到规律。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创新属于经验和本能的范畴。

4.

任何创业公司都逃不过的一道坎,无疑就是盈利模式;没有盈利模式,所有努力可谓都是无源之水。对于创业期的腾讯来说,在盈利模式上的探索可谓是“几经生死”。

如果说一开始到处接活的方式还能勉强活下来的话,那么“把OICQ养起来”这件在现在看来无比正确甚至是无比幸运的事情,在当时差点葬送了腾讯的一切,以至于,腾讯一度想把公司卖掉。

在出售公司无门之后,腾讯走上了融资之路,才有了后来盈科、IDG、MIH的进入。这一如今司空见惯的选择,在当时的中国是很少见的。“这是马化腾团队第一次听到‘风险投资’这个名词”。但即使在熬过了生死线之后,腾讯依然还不知道该如何盈利。

虽然“移动梦网”的业务拯救了包括腾讯在内的中国互联网,但我认为这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主动寻求盈利模式的探索。真正的探索应该是从广告开始的:

- 广告。当时投放的几乎都是正在烧钱的互联网公司,而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寒流,让广告主越来越少;

- 会员制。现在看来很成熟的QQ会员体系,其实很早就被尝试过,但当时每个月只有几百个用户愿意加入。也许确实如马化腾总结的是支付方式的缺失;

-企业服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马化腾坚定地认为面向企业收费将是QQ最重要的获利渠道之一。即使当时很多企业愿意试用,包括后来推出的RTX,但由于种种复杂因素,商用之路一直都是碌碌无为;

- 靓号收费。“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歧途经历”。现在我们再看这种收费方式,作为C端用户来说,无疑是将面向用户的大门紧紧关闭,很生硬、很暴力的一种收费举措;

- Q币。在QQ秀体系起来之前,Q币一直只是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如OICQ本身一样,找不到好的用武之地;

- QQ秀。如果坚持将专注力放在用户身上,终将会看到光明。QQ秀的出现,无疑是腾讯多年积极探索盈利模式之路的正果。“这次并没有引起用户的反感和舆论的攻击,因为,这是一次用户完全主动的自愿行为。”

从广告、会员制、企业服务、靓号收费、Q币,到QQ秀,一路走来,像很多创业公司一样,腾讯碰壁无数;终因QQ秀的成功而反倒带动了之前的一些失败尝试。

QQ秀的成功,不但带动了会员制、Q币、乃至后面衍生出来的各种营收方式;更为重要的,它帮助腾讯找到了一条贯穿其盈利模式始终的线索:“QQ秀让腾讯与它的亿级用户建立了情感上的归属关系”。

这除了腾讯一如既往的坚持探索之外,本质上,应该是支撑在探索背后的对用户的深入体察。如今很多人喜欢用诸如“腾讯对人性的理解十分透彻”这类去评价,诚然,如果我们了解从一开始,他们就是从用户角度作为出发点,就不难得出这一必然的结论了。

在未来的几年里,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即时通信工具,发动了一场针对QQ的围剿战,但是腾讯非常轻易地获得了胜利。除了商业竞争上地策略之外,其最大愿因正在于,所有竞争者都从技术地层面展开攻击,而没有一家在情感上对用户进行诱惑,当人们在一个世界——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里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定后,“迁徙”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

围绕“QQ人”,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是腾讯商业模式的本质。

5.

腾讯最终成功上市,成为商业丛林里的幸存者,其中不乏“运气”的成分。

“在所有的商业故事里,运气是最神秘的那一部分,几乎有一半的创业者‘死’在运气这件事上,而且,你无法解释。”

既然如此,创业者们能够做的,恐怕就只有一点:真正地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服务他们

你对用户的真心,未必真能打动命运之神,但一定会被你的用户感知到;所以你看,当再听到“用户就是上帝”这句话时,也许就能心领神会了罢。


END.


我是徐彦超。

企业级应用一站式解决方案实践者。

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服务等领域。

看完我的文章如果有帮助,别忘了关注、转发噢!

你可能感兴趣的:(商业丛林中的幸存者——《腾讯传》之创业篇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