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思

放下看了部分的《哲学的贫困》换换脑子,拿起李泽厚先生《走我自己的路》看了“中国思想史杂谈”和《西方教育思想史》“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列宁.综合技术教育思想,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得益于他们深髓独道的思考,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新的思考视角也解开了一些长久困扰自已心结。于是想将这些想法写出来以不辜负这半天的光阴,否则可能由于自己智力的残缺连这点感悟也遗失了,那样就愧对了先贤的教导和自己的付出。由于理论知识储备的不足欠缺系统性,这些想法还是过于零碎了。

《中国思想史杂谈》这篇文章是李泽厚先生1985年在复旦大学的一篇讲演稿,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讲述了研究思想史的几种方法和他所采取的方法,重点讲述了为何儒家成为中国思想史的主体。他运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和辨证的方法进行分析。给我的启发主要是以下两点,一是指出当时盛行的“全盘西化”和“弘扬国学”二者都不符合时代发展和国人的文化心理,提出“西学中用”的观点。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西学中用的具体实践。这使我不由想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难道不也是“西学中用”的具体实践吗,马恩的社会主义学说难道不是西方的理论学说吗?想到这不禁为李先生的高瞻远睹而赞叹,也说明哲学先行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何等重要。二是谈到儒家思想从它的内含外延,产生发展及对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几方面进行了说明,虽然篇幅不长但视角新颖见解深刻而独道。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他认为儒家思想的内核是“关系学”“忠,恕,孝,悌,仁,义,礼,信”等无不是规范人们与家人与他人如何相处的概念。正因如此它才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之宝典治民之规范,而且通过二干年的教育将其内化为稳定而持久的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它并不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因此中国的人道指的是友爱协作报家卫国这与西方的平等自由的人道是决然不同的。由此带给我的思考是儒家讲“仁”“孝”,其核心是“爱”是谓“仁者,爱人”,但儒家的爱是分层次的,例如“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论述字面意思是儒家提倡去“爱人”的,但细思它这里的爱是有先后分层级的。正如孟子批判墨子的“兼爱”,他问:你爱所有的人都能象爱自己的父亲一样吗?我想也正因如此中国没有也不可能产生真正“博爱”的思想。它所洐生出的是地域观念所谓“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等都反映出爱是只有在家在故土才能得到的。另一方面这限制了人们的探索精神,只好用“父母在,不远游”来聊以自慰。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列宁(准确地说是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以及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它们都产生于二十世纪初并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仍然在不自觉地践行着。

杜威:“教育必须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教育发生的一切变化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出于社会的各种需要。”虽然列宁对实用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实用主义宣扬经验而且仅仅宣扬经验”,但刨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他所倡导的“综合技术教育”其实与“实用主义教育”是殊途同归的只是将“经验”换成了“实验”而已。二者都产生于工业化迅猛发展的阶段,只是一个在美国一个在苏联,社会都需要大批成熟的劳动者只是他们的意识形态不同。当前我国社会也正是这样,需要大批掌握实际技能的劳动者,所以人们受教育的目的一定是“这对我找工作有帮助吗,这能让我挣到钱吗,这能让我考上公务员吗”,实用主义的教育必然导致功利主义。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要求“尽可能清除儿童思想中的个人主义痕迹”。然而他忘了集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不关注个体的心理和利益,整体也一定没有战斗力。他片面强调集体而忽视个体,把一个个个体看成没有思想的零部件幻想着把他们组成无敌的机器。但愿我们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不要有这样的心理。2018年4月8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