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之秦朝(29)坑杀儒生

公子扶苏匆匆忙忙赶到皇宫里,看到秦始皇正在书桌前埋头批阅奏章,便上前行过繁琐的跪拜礼。

秦始皇看到儿子扶苏来了,就示意他坐过来,并问他这么慌慌张张有什么急事。

救人如救火,扶苏也不客气,就直入正题回答:

“刚才在路上看到一帮儒生被押往刑场,听人说他们胡言乱语,惹父皇生气了。”

秦始皇“嗯”了一声,低下头,继续批阅奏章。

扶苏小心翼翼的接着说:

“父皇消消气,不要和那些儒生一般见识。这些儒生就爱瞎吵吵,其实搞不出什么花样。现在天下安定,黔首安居乐业,都是靠父皇圣明,宽容治天下所得。这些儒生呢,都是孔子门下,懂礼法有文化,在当地都有一些威望,如果今天父皇把他们都处死了 ,恐怕人心不服,坏了父皇名声就不划算了。还请父皇三思,这次先放过他们,以后胆敢再胡说八道就数罪并罚再杀不迟。”

扶苏的说辞应该说是有礼有节,还是很通情达理的。

但秦始皇听不进去,把笔重重的摔在了几案上,立刻发作道:

“小子,你懂什么?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么?敢过来教训老子了!这里的事用不着你管!如果在咸阳城没事干,就赶快到北边找蒙恬去,监督蒙恬尽快把长城、直道给我修好!过几天,我就要北巡查看!再修不好,拿你们两个试问!”

扶苏碰了一鼻子灰,看老爸这幅面孔,心里虽然很不痛快,但也知道不好再多说了,只好出宫派人告知行刑官继续行刑。

这帮儒生本来以为还有一线生机,正在焦灼的等待,听到这个消息,就哇哇大哭起来。

这次哭的就更加悲惨了,整个咸阳城都充斥着肃杀的气氛。

人就是如此,干脆一直绝望也就认了,没有念想了,就怕希望——失望——绝望的反复折腾。

那心就如被人用手反复揉搓了一样不成形了,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行刑官哪里再敢拖延,马上驱赶着这帮儒生到了一个深谷中。

这个深谷也就是现在陕西省临潼县洪庆堡村南的鬼谷,位于西安城东边十五公里处。

儒生们刚刚走进深谷,就见乱七八糟的石块如下冰雹一般从山上滚落下来。

一会儿,山谷就被掩埋了,这帮儒生惨死在谷中。

公子扶苏听到这个消息后,潸然泪下,也无可奈何,不敢在城中逗留,匆匆北去。

这一去竟成了永别。

扶苏在历史上的记载还是比较正面的,口碑一直非常好,可能与他这次仗义执言救儒生不无关系。

因为儒生说白了就是掌握历史话语权的一帮人,他们肯定会根据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有人总是无限感慨的意淫,如果扶苏继承了皇位,中国的历史将会改写。

但试问即便改写了就一定比现在的好么,也是个未知数吧。

我们不如就暂且认了吧,历史已经发展到这个份上了,与其无限感慨,不如引以为戒。

这次坑杀儒生的事件历史上分歧不大,普遍认为确有其事。

但对于坑杀的对象稍有分歧。

《史记》中涉及到的两处记载也有点矛盾。

一处说是方士;

一处说是儒生。

司马迁可能也吃不准。

其实,从常理上来说,方士和儒生应该是都有的。

毕竟坑儒这件事是因方士卢生和侯生而起,所以肯定不会放过一些方士的。

儒生呢,之前被烧了书,怀恨在心,借此嘲讽秦始皇,进而妄议国事也是情理之中。

秦始皇顺便坑一些造谣生事的儒生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另外儒生和方士的身份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因为没文化的老百姓也做不成方士。

前面我们说过,类似卢生、侯生这样儒生出身的方士还是比较多的。

所以呢,我个人判断应该是方士、儒生都有。

毕竟整个咸阳城坑杀了四百多人呢,这不是个小数字。

好吧,我们就不要再过于纠结了,坑杀儒生的事情终归是发生过了。

是非功过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不必刻意让别人的观点同自己保持一致,打无聊的笔墨官司。

另外还有一次坑儒事件,史称”马谷坑儒“。

这件事就有点子虚乌有了。

《史记》中没有记载,而最早出于东汉时期一个叫卫宏的学者笔下。

卫宏伪托孔子的十世孙孔安国作的《古文尚书序》中详细描述了这次坑儒事件。

关于卫宏和孔安国两个人我就不多介绍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查阅一下。

我们先不管“马谷坑儒”事件是否真实存在,为了更全面反映史书记载,我这里也说一下,然后再推理分析分析,最后由读者自己来判断。

“马谷坑儒”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

据说秦始皇坑杀了咸阳城内所有的儒生后仍然不解气,认为天下儒生没几个省油的灯,于是决心设计全部杀掉,斩草除根。

但是怎么杀呢?

秦始皇就开始琢磨。

如果下诏让地方官绞杀,那不是打草惊蛇了。

这帮儒生都是脑袋比较灵光的家伙,比狐狸还狡猾,肯定会学卢生、侯生逃之夭夭啊,岂不前功尽弃。

于是,秦始皇辗转反侧,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这是一条什么妙计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之秦朝(29)坑杀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