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或能拯救百货业,数据收集为难点

今天帆软传说哥和大家来聊一聊百货业。

国内百货行业历史悠久,百年前,俄国人在哈尔滨开设“秋林洋行”,翻开中国百货第一页;百年后,百货店作为一种成熟的业态在中国遍地开花。“百货大楼”曾是中国各城市的地标建筑,楼内琳琅满目的产品和热闹的场景是几代中国人难以抹去的记忆。

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中国百货行业外有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社会零售总额增长放缓以及网络购物兴起的困境,内有相较购物中心自营能力不足、千店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问题,深处“内忧外患”之中。传统百货商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也加剧了行业的下滑。目前百货商场不管是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商场内部结构、经营内容都相差不大。在内外交困中,近年来传统百货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百货业该怎么变革,方向在哪里?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信息技术带来了极大的供应链变革,随着百货业连锁经营模式的导入,特别是顾客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高档化,百货零售商亟需建立自身的信息、补货、库存、资金分析系统,同时与经销商(代理商)数据分析系统相衔接,构筑供货商、零售商协同型分销价值链体系。

而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时代,很多名词总是和大数据脱不开关系。事实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数据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失去了数据就意味着丧失了竞争力。百货业本身是一个靠数据累计起来的行业,商品的进货与出货,供应关系,员工的管理,仓库的库存管理,会员信息等等,都和数据密不可分。在大数据描绘的场景中,通过大数据平台的交互,线下渠道可以有效地将线上平台反馈的数据用于消费者体验的升级工作,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超值体验,也可以为传统百货勾勒出更为完整的消费者画像,将顾客的生理、心理、行为等特征全方位掌握,进而为经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辅助,实现对消费者的精准营销。对于消费者来说,既能轻松地在线上端寻找到自己所需的商品,又能够在线下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体验,将对平台产生极大的黏性。而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大数据所带来的运营能力提升,将最终体现为销售额的增长与赢利,真正实现摆脱同质化、转型升级的目标,传统百货业对上游议价能力的来源,将从占有渠道向占有数据全面转变。这个似乎被大家默认的百货业未来是建立在百货企业对大数据技术的完美应用上的,那么目前企业对大数据的建设方向是否能引领我们走向这个未来?

大数据或能拯救百货业,数据收集为难点_第1张图片

就已有的案例来看,通向这个美好未来的路程并不平坦。目前百货业已有企业开始进行大数据的尝试:银泰全场铺设WIFI力图打通线下实体店和线上的VIP账号;天虹推出“天虹微店”,打造拥有“自定义菜单”的零售微生活服务号;新世界着重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针对不同客群实施不同侧重的信息收集王府井倾力建设的“王府井大数据平台”希望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商品、用户和业务数据以及商品的全渠道经营状况。大数据讲究的是一个“大”字,全局数据收集是必然要求,数据之间环环相扣,彼此相互补充,才能用后期分析出的数据进行预测。沿着这个思路反观已经开始大数据建设的以上企业,就会看到,这些企业的大数据技术建设具体方向各有侧重点,但共同点是急于得到产出,忽略底层数据收集的建设工作,仅进行了部分渠道的数据收集,甚至只是在原有数据基础之上进行处理。收集的数据应用场景不全甚至缺失,线上线上数据无法打通,都会造成数据流通的断层,无法形成数据闭环,所谓的大数据也就沦为了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支流,而非全局掌控者。数据脱离了大数据的精神内核,也就不能创造出新的数据价值。

层层高台总要有地基的支撑才能站得稳,高台越高,视野越宽广,看到的景色越美丽,对地基的坚固程度和稳定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底层数据就是大数据这个高台的地基。无法保证底层数据的收集广度与准确度,何谈后期的数据的处理与应用,从而实现大数据的预测分析?当然企业没有开展全方位的数据收集也有着硬件支持的问题。而百货业中,数据的交互多发生在线下,线下对硬件设施的要求更高,受场景限制与技术限制,很多数据目前仍然没有办法收集。移动互联网的广泛覆盖,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可能性。在逛百货商场时,人们被屏蔽了所有的PC端使用条件,自发的的信息交互与数据传递都是在移动端进行的,可以说成功记录了人们移动端数据,就完成了数据收集的一半工作。但如何记录人们移动端的数据,让包括行动路线/商品扫码情况/甚至体温/社交网络状况/手机使用情况的数据成为企业的大数据系统中的一块基石,也是企业大数据技术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门槛。如何跨过这道门槛,百货企业还需要费一番心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数据或能拯救百货业,数据收集为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