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社:《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主题笔记选(2)

时光社:《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主题笔记选(2)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4、爱你宝贝笔记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爱你宝贝

  这本书我读的很痛苦。看得出来作者也很痛苦。

  书中说---“意志越强烈,意志具体表现的矛盾也越明显,因此痛苦也越大。如果一个世界比它表现的生命意志更强烈,这个世界就会产生更大的痛苦。因此成为地狱”。

本书从四个章节反复推论意志与表象的关系,从宗教,艺术,伦理等角度论述万物包括自己的身体都是表象,只有本体的意志是真正的内在本质。叔本华最先开始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建立了意志主义的思想体系,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独立于人的表象之外的自在世界,就是意志。

    初看这部书,立刻被吸引,作为表象的论述非常像佛家八正道的基本思想,意志的存在转变或消亡代表着矛盾的虚无----佛家讲的“空”。但是,读到最后又觉得迥然不同,他认为本书的体系和任何宗教不同,宗教被视为追求快乐的努力。最高的善也是意志的最后满足。

  我觉得这个是意欲,书中也讲到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正是有了欲望,才有了生活的乐趣。但是欲望满足只是暂时的,纵使欲望得到满足,满足感也无法长久维持。接下来又是下一个欲望。这就会产生痛苦,,越有知识越痛苦。欲望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只是痛苦的间歇,产生欲望的生命是终究要幻灭的。

  我接着查阅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创了西方非理性主义之先河,非理性主义在本体论上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先不谈非理性主义在西方演变到宣扬本体的快乐导致严重后果。就说东方文化在历史上历几次沉浮不倒,而代表西方文化的希伯来及希腊文化则一仆不起。很多学者都认为根深蒂固的东方的哲学思想,人伦道德体系,起到了决定作用。此书的伟大是在于东西方哲学的交汇点,作者对东方文化体系中的印度文化做了深刻的分析。人类史以来大致有四个文化体系,其中希伯来及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体系一分析思维为主,以印度和中国的文化体系以综合思维为主。对于西方文化衰败笛卡尔也指出了向东方文化体系学习。比如康德学说就受了程朱理学的影响。说到底就是尊重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之所以研究哲学及各种知识,目的其实就是弄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怎样才能达到精神自由。

    意识是表象,但却是意志产生的主体,怎样把表象和意志的本体合而为一呢,我认为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菩提心。就是大脑这个产生意志本体的开悟,只有意志和本质一致,才会跳出表象,内视自己,如同上帝的目光注视宇宙。才会真的自由。

  最后引用本书的原话结束本文:痛苦来自对欲望的抑制,它是引起弃绝现实世!界的原因,所以痛苦潜藏着神圣的力量。如果一个人达到了生命意志的否定,不管从表面看来他的处境如何贫乏、没有欢乐、充满贫困,然而其内心却充满喜悦,达到真正天国的平静。

踞坐风尘: 爱你宝贝的笔记[调皮]

这名字让我很难为情呀[害羞][害羞][害羞]

李俊:就是爱你,宝贝的日记

踞坐风尘: 宝贝兄的笔记很笔记,随手记,随意想。

只有一点商榷,在叔本华的哲学里,寂灭不是否定或者肯定了意志,更多的是要求超越意志,凌驾于意志。至不济,也是尽可能的摆脱意志。

爱你宝贝: 向你们多学一点

本群很给力

踞坐风尘:[调皮][调皮][调皮]多参与读书,最好自己领读

我们鼓励大家每个月读一到三本书,读完写笔记

5、大风起兮笔记

一个哲学小白的探知

叔本华说:“想一个自己从未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危险的,我们读书是别人替我们思考,我们不过是在重复作者的精神过程而已。所以一个人如果整日读书,他将逐渐失去思考能力。”看完这上面段话,感觉自己正在做一件冒险之事。这算是第一次正儿八经的读一部哲学巨著。这本书挺长,总共有四十多万字,而我看的时间很短,总共加起来不超过十个小时!当然了,一本伟大的哲学著作,只花了十个小时看了一遍,那几乎等于没看,而且本书就不是那种过目就忘的快餐式小说。只不过时光社“截稿日期”将至,时间紧迫,只得于在休息日恶补一番,此乃题外之话,暂且按下不表。

初阅本书,碰触到的文字大多都很晦涩,理解起来很费神,有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之感。遇到不能理解地方,只能重复的读,不断思考,不断想象。一旦理解了些许要义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也是我的意志”。其实本书的内容全都体现在书名上了。对于叔本华而言,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是世界的支柱,我们每个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而客体则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物,比如我们的身体。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作为表象的世界,故而是不可分的。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先天认识只有时间、空间和因果律,而这些东西都只在表象间发挥作用、形成联系,和意志本身无关。感性、知性和意志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体化。他认为一切表象的存在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其一是感性和知性,其二是意志。人的一切行为是由意志活动和行为活动两方面构成的,在叔本华看来两者是具有同一性的。叔本华通过意志与表象二者的关系阐述了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主要研究服从充足根据律的表象、经验和科学的客体,它们构成了一个表象的世界;二是“世界作为意志初论”,主要研究意志的客体化,它构成了一个意志的世界;三是“世界作为表象再论”,内容是关于理念和艺术的客体,它构成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四是“世界作为意志再论”,主要研究生命意态的肯定和否定,它构成了一个伦理的世界。这四部分内容体现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到艺术论,再到伦理学的演变过程。

其实整本书看阅读下来,对那些晦涩难懂的词语语句还是一知半解,理解的似是而非,所以无法系统的去诠释叔本华的理念,更不敢随便妄言。那我就节取一些书中比较好的文字浅谈下自己的看法。

叔本华说:“任何达到的愿望都不能给人长久的满足,只是一种匆匆即逝的快乐;像是丢给乞丐的施舍品,固然可以让他今天活下去,可是他的痛苦会延续到明天。所以只要我们意识中充满自己的意志,只要我们沉溺于一堆欲望及其不断的希望和恐惧之中,只要我们是意志活动的主体,就永远无法得到长久的幸福和平静。乐观主义如果不是一种没有思想的话题,就是一种荒谬之谈,而且是一种不怀善意的思想方式,是对人类无法形容的痛苦的笑。”叔本华认为人充满了欲望而求不得一种痛苦,幸福只存在于刚到的那一霎那,欲望得到满足之后,接下来就是无尽的厌烦。接着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新的痛苦,短暂的幸福,接着又是无尽的厌烦,所以人永远在痛苦和无聊的状态之中摇摆着。佛家对于这种对欲望无尽追求叫做执念。在我看来,叔本华确实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如果要摆脱这种痛苦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方法是沉浸于艺术之中,可以帮助我们暂时忘却痛苦。另外一种方法是凌驾于生命意志之上,就如僧侣一般进行修行。放下一切,四大皆空。我个人觉得,对于痛苦的态度是正视它,做到不回避,和他做朋友,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叔本华:“当你看到某个人活在欢欣、富裕和快乐之中,而另一个人甚至因饥寒交迫而可怜地暴尸街头,这怎能不让你产生疑问,因果报应究竟在哪里?在意志的强烈压力下,你抓住生命中的快乐和享受,紧紧地把握住它们却并不知道正是意志让你紧紧抓住那些令人恐惧的痛苦和忧患。”所以越是感受到生命中间歇的快乐,越是产生对失去的痛苦与无知的忧患。就像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在个人意志的无限制膨胀中,人的恐惧也会同步倍增。我记得《原则》这本书里面也有提到一句话,如果你担心了,你就不必担心了,如果你不担心,那你就要开始担心。所以保持忧患意识是非常重要。

叔本华:“证明不能是哲学的基础,因为证明只是从已知的命题演绎未知的命题,而对于哲学来说,一切都是同样的陌生:并无已知未知之别。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命题,说由于这一命题始有这世界及其一切现象:因此,不可能像斯宾诺莎所要作的那样,从“一个坚定的原则”进行证明便可引申出一种哲学来。并且哲学还是最普遍的知识,它的主要命题就不能是从别的更普遍的知识引申出来的结论。矛盾律不过是把概念间的一致固定下来,但并不产生概念。根据律说明现象间的联系,但不说明现象本身。因此哲学不能从寻找整个世界的一个有效因或一个目的因出发。至少是我的哲学就根本不问世界的来由,不问为何有此世界,而只问这世界是什么。”那么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有一书友写到,当年老子写下《道德经》没有目的,一切只因老子愿意,老子喜欢罢了。犹如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反复自问的一句台词一般:“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那么学习哲学需要理由吗?也有的人会说学习哲学是为了装13,尽显高人风范,我想这样高人必定是肤浅的,自欺欺人,岂不可笑。个人觉得学习哲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更好的思考人生,能最大程度的解决我们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冲突。

最后用孟子一句话结束我今天蹩脚的书评:“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

2019-1-27

踞坐风尘: 叔本华其实是鼓励读书的,不要被他首页的话欺骗,说不读书多思考。那是他三十岁时说的话,有点矫情的晒自己的天才,装叉了啊。[偷笑]

爱你宝贝: 他还说知识越多越痛苦。一直怀疑翻译的不好

你们比我痛苦啊[捂脸]

踞坐风尘: 他在书中反复强调阅读诗歌欣赏艺术对抗痛苦和虚无,不读书没有知识,哪里来的能力阅读诗歌欣赏艺术

李俊: @爱你宝贝这个倒是对的,已知圈越大,未知圈越大,越来越痛苦,但同时又痛并快乐着。

踞坐风尘: 先就大风的第一段聊聊叔本华为什么那么说[偷笑][偷笑]

踞坐风尘: 大风说:我个人觉得,对于痛苦的态度是正视它,做到不回避,和他做朋友,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叔本华就是这样一个勇者

直视正视生命的痛苦现实

爱你宝贝: 痛苦是神圣的力量,女儿在学习书法时遇到瓶颈常掉眼泪,我总是恭喜她,你觉得痛苦就是在进步。

踞坐风尘: 其实,即便不读叔本华,生活其实同样充满着烦恼,痛苦和悲伤,而后才是快乐,幸福和满足。

爱你宝贝: 悲伤是主题,但愿快乐是片尾曲

李俊: 恐怕未必,他是思想的勇士,生活中“叔本华不但怕嘈杂,前面说过他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他在柏林不得意的时候,怕小偷,怕遭人暗杀,所以带着武器睡觉。”

踞坐风尘: 烦恼痛苦其实是生活的常态,快乐幸福是偶尔状态。

踞坐风尘:@李俊这样看,怕而能面对,不逃避,也是一种勇敢。

李俊: 他跑不掉啊,死又不敢死[捂脸][捂脸][捂脸]

踞坐风尘: 谁不曾怕过,重点在于怕还能面对,还能不逃避,采取预防措施也是一种积极姿态。

他可以跑,有钱,比如移民瑞士没问题。他的恐惧是精神疾病,象纳什。面对,并且最终战胜,就是勇者。

李俊: 叔本华不鼓励自杀,但鼓励绝食而死,这一点蛮有趣。自杀是认输,绝食是对抗。

踞坐风尘: 他是把绝食作为寂灭的一种可能途径去看待

李俊:他和卢梭很像,用休谟的话说,就像一个在被扒光了皮在雨里奔跑的人,敏感而痛苦。

爱你宝贝: 既然看透了意志和本体,为什么还会悲观呢

踞坐风尘: 正是看透,所以悲观。

比如你看透了无论吃多么珍惜的美食喝埋藏了几百年珍贵的酒,最终都会被消化和排泄掉,不免因此泄气,觉得也就是这样了。

大风的精神,趋向于积极乐观,追求有为,非常欣赏。

爱你宝贝: 精神层面的排泄垃圾也是为了灵魂更纯洁

李俊:@踞坐风尘其实在于个人选择,看透了依然选择直面人生,与看透了选择人生无趣,都可以选。正如社长本人,你一样看破了,但依然乐观向上。

踞坐风尘: 对的[调皮][调皮]

李俊: 我读越多的书,在变得越来越理性的,悟得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的同时,却也变得越来越感性,我可以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流泪,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6、Eva笔记

“对生命意志来说,生命是确定的,生命的形式是无穷的,尽管个体、理念的现象在时间

中生生灭灭,像瞬息即逝的梦幻,从不长久。因此纵使我们早已知道,自杀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愚蠢行为。但是当我们进一步探讨时,更会觉得自杀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看完本书之后,大脑里反复出现的大概就是意志两个字,但是让我从意志谈,似乎又说不出什么,只能再翻开书页看看这本书,看看这本书给了我什么感受。初读本书时,觉得全是概念类的文体,康德的观念,黑格尔的观念,犬儒主义,经院哲学对这些概念没有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阅读本书时很难得到共鸣,外加粗略读书总有种错感,这本书是从第三人称在试图去理解叔本华这个人,并与其他思想家相比较。有机会的话,换个译者翻的书,可以再细细品味。

在回顾本书过程中,才体会到他展现出来的一点点美。因为不知道怎么样去概括,总结对这本书的全部感受,所以以下就粗浅表达我对他关于自杀与死亡的态度的喜欢。

在本书开头就提到自杀这个概念。其实就像书中说的一样,幸福是一个伪命题,所有谈论追求幸福的归宿,就是选择自杀,因为他得不到。最起码在活着的时候,他始终是虚幻的,摸不着的,一根吊在我们眼前,驱动我们前进的胡萝卜。但是如果我们得不到幸福,快乐又是转瞬即逝的,那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遭受痛苦,为来世赎罪吗?如果这是人世的全部意义,那我的宿命就是在轮回之中不断解脱。所以我想这一定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所以我认为生命最大的意义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做你想做的,会让你快乐的事情,这就是我生活的全部意义,追求自我,成为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始终走在自己的路上。在本书末尾同样也提到了死亡和自杀,看过其他哲学家对自杀和死亡的观点。比方说自杀是怯懦的,为理想而死,是伟大的,但是叔本华从另一个层次提出了一个更有意思的解读。他认为世界是多维度的,我们所谓的死亡只不过是在这个维度死了而已,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的死亡,我们所谈论的死亡,不过是像太阳落山后的黑夜。在这个维度死亡后,我们仍然也活在世间,具体哪里,我也说不清。但这种说法让我不再害怕失望,因为明天太阳照样会升起。但是不害怕,不代表我要去结束生命,相反如同书中所言,死亡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让你难过到想要自杀的事情,死亡之后,你仍然要面对。

最后的总结,大概就是希望我们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发自内心地快乐。

踞坐风尘: Eva笔记

TheLostThing:@李俊是不是一个意思:做一件事先把最坏结果考虑好了然后乐观行事

李俊:@TheLostThing无知之乐,那是傻乐,知之而乐,那是幸福。

踞坐风尘:

Eva说:所以我认为生命最大的意义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做你想做的,会让你快乐的事情,这就是我生活的全部意义,追求自我,成为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始终走在自己的路上。

踞坐风尘: 这基本上是符合叔本华的哲学精神的,叔本华要求人们欣赏艺术,审美美好的事物,愉悦的度过一生。

李俊: 我们在群里聊天,如果悲观之人,会想,一群人在一起装模作样,惺惺作态,无非就是各取所需,欲独占鳌头罢了。乐观之人,会想,这是多么上进快乐的一群人,是,大家都在各取所需,但是你在索取的同时,不也在付出吗?大家的投入,不也是充满热情和激情的吗?此时此刻,我们难道不是发自内心的沉浸在快乐之中吗?如果快乐是假象,当我在认清真相之后,再情愿投入这假象之后的幸福,才是真幸福。

踞坐风尘: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其实并没有导致悲观的结果,恰恰相反的是,他导致了人们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更加愉悦的人生。

这个结果,恰恰也就是百年来叔本华为什么总是深得小资阶层喜欢的原因。

基本上,穷人和富人,都不是叔本华的追随者,恰恰就是热衷于生活品质的小资阶层,是叔本华的忠实粉丝群体。

这也是叔本华的哲学在尼采之后,实际上后继无人,偏偏还热火得不得了的原因。

基本上,小资的标配之一,就有叔本华的哲学。美学上搞搭配,所谓小布尔乔亚风,怎么能少了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偷笑][偷笑][偷笑]

大道无疆: 认知到局限性,才能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踞坐风尘: Eva的笔记挺有效的提示了这一点。

7、踞坐风尘笔记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本意为爱智慧,亦即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笼统的讲,智慧来源于知识,知识主要来源三个方面:宇宙自然本来就存在的,称为先验知识。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总结提炼的,称为经验知识。宗教信仰和精神感应到的偏于神秘的,称为超验知识。这几种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思辨的过程,就构成了智慧,每一种智慧的系统化结果,就叫哲学。

        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被称百科之首,众学之王,其他学科都是从哲学分离分支分解出来的,它可以指导其他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哲学的实用用途较少体现在哲学本身,而是更多体现在其他实用学科方面,比如数学物理化学宇宙天体神学等等。因此哲学是一门主要以务虚为主的学问,是形而上的抽象学问,务实为主的学问是形而下的具象学问。

        哲学怎么用?

        用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话讲,哲学其实就是道。领悟道学习道的过程,就是掌握哲学的过程。"有术无道,止于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这样一看,道的用法就出来了,它是术的指导思想,帮助术实践和达到目标。哲学的具体实践在最根本层面的实用体现,就是形成了指导思想,比如国家的政治指导思想被称之为政治哲学,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被称为企业哲学,个体的生活指导思想被称之为生活哲学。

        综上所述,哲学其实主要是一种认识论,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宇宙。认识的具体对象,自我是肉体与灵魂,社会是他人与众生,宇宙是时间与空间。认识只是起点,认识以后还要找到出路。这就是哲学的三段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证问题。

        叔本华的这本《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看起来短小,涵盖的却是哲学最重大的命题。他直接启发了后来的尼采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理解叔本华哲学的一个切入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我们就以叔本华为坐标,以弗洛伊德为参照,来对其哲学做一个有限的认识。

        关于意志?

        叔本华的意志论包含两个层面:

        首先是作为有机生物的意志,这就是自我保存,即无论如何要活下去是表象,为什么要活下去很少有人想过(动物没有思辨能力也就更不会想),这就是生命的本能意志。

        其次是作为无机物的意志,地球的万有引力,宇宙运行的自在规律,被叔本华统称为意志。一块石头从山上掉下来,如果它有思想,它会认为这是它的选择,这就是表象。事实是石头被地球的引力意志所操控。

        也就是说,叔本华的意志论实际上就是一种万物的最基本的驱动力。类似于宗教所谓的第一推动力。宗教的第一推动是神创精神,叔本华不承认上帝,所以他的第一推动力是有机物的自我保存的生物本能,生物只是这个本能的奴隶而已。人为什么走路?表象是要去哪里,本能意志是防止他跌倒。人为什么吃饭?饿了是表象,本能意志是防止死亡。人为什么性交?表象是生理需要,本能意志是要延续群体存在。

        至于无机物的衰朽腐败,表象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背后宇宙本能意志的驱动。比如有个视频说人类制造的塑料污染了环境,这是表象,本能意志是地球需要塑料于是驱动人类研制生产了塑料。这个说法当然有点夸张,但是很巧妙的说明了意志论的原理:你自以为由自己的自由意志所选择做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受表象背后的意志驱使的结果。换言之,你的痛苦快乐悲伤,统统都是表面现象,你不过是意志的提线木偶,使你这样感受这样表现而已。

        最后总结下,意志是什么呢?

        就人这种生物而言,意志就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本我”,他通常是“不存在”的,除非人有意识的思索他,辨别他,他才会露出一点影子。这个发现“本我”的过程,就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当人在思索本我的时候,我是不在的。这就是为什么叔本华强调主体在时,客体就不在的原因。本我是主体,我是客体。意志是主体,表象是客体。

        关于表象?

        叔本华所谓之表象,就是一切可供观察的表面现象。人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自然的春夏秋冬,花开花落,都是表面现象。叔本华对于表象的理解基本接受佛教的认识,认为四大皆空。物质方面,地水火风归于空。生物的生老病死归于空。因此佛教四大劫数得以完全成立,此即:成,住,坏,空。整个佛教在现象层面的认识论上,叔本华持赞成态度。

        叔本华对于佛教唯一不同意的一点,就是因果报应之说。他基本上否定因果报应,这得从两个方面来看:现世上,当他观察到罪恶并未得到惩罚,反而跻身富贵权势;而善良的普通老百姓并未得到好的结果,而是饱受贫穷灾难的折磨。他因此责怪因果报应之说,质问现实悲惨至此,怎么可能存在因果报应?

        关于来世,叔本华是完全持否定态度的。他否定上帝的存在,否认天国。因此也就不可能承认佛陀的存在,不可能承认西方极乐世界。叔本华的否定理由有二:一是可供观察的表象决定了表象只是有限和短暂的存在,不可能有来世。二是表象背后的意志是沉默和无声的,意志只追求实现意志的目标,并不为任何其他目的或者存在服务。由此,神和来世在逻辑上已经失去了立足的基础,也就不可能得到叔本华的承认。

        表象为什么存在?这不是表象要存在,而是意志的驱使,但是表象自己并不理解这个事实。一个人为什么要活着?人自己并不明白,人以为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是自己选择的,其实不过是意志在运动。人使劲的吃东西,在表象的人看来是自己饿了,在意志则是防止人死亡。为什么要防止人死亡?叔本华其实没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使万物经历表象的痛苦,最终走向毁灭,意志是否还有什么其他原因?意志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样的意志决定了可以观照的这个存在意志?意志的意志又究竟为何而存在?意志的意志背后究竟还有什么存在?这些都是叔本华哲学的硬伤。

        也正是因为叔本华没有完整的解决好这些问题,因此他的哲学在本体上其实是残疾的。所以由始至终,除了沉浸于审美活动和依靠审美去短暂的对抗意志,对于持久的解决意志的寂灭究竟要怎么达到,始终无法说清楚的原因。

        这就仿佛一种疾病,叔本华告诉人们说这个病吃这个药可以治好,但是下回这个病还是会发作。因为他的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他没有治本的药,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找到根源,虽然他知道需要治本。他竭尽全力找到的仅仅只是造成表象这个疾病背后的病毒意志,但是造成意志这个病毒的东西究竟从何而来他不知道,也就不必妄谈彻底的解决意志。

        现在我们继续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观察表象,表象是可以了解和认识的,因此对应表象的就是精神分析中的“自我”。自我是敏感的,被火烧时知道灼热的痛苦,被寒风吹时知道冷的痛苦,饥饿时感受到肠胃的痛苦。生老病死,爱恨情仇都是自我痛苦的渊薮。当我们感受到这些感受时,这些感受是我们的客体,而我们的自我则是主体。

        意志和表象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叔本华有一个钟摆的比喻,用以说明处于意志和表象中的人之痛苦。意志驱动人运动,去追求欲望表象的满足。但是一个欲望满足以后,人就陷入了无尽的空虚中。于是又追求下一个欲望的满足,然后继续陷入空虚。这个过程无限循环,没完没了,直到人走向死亡,无力再去追求和满足表象的欲望,一个人在痛苦中生命结束,这个个体意志终结。而直到最后时刻,这个个体的欲望表象都是未获全部满足的,他是充满遗憾和痛苦的。肉体以及精神,双重感受皆是如此。

        这个满足和空虚,就像钟摆的两端。满足了空虚,空虚了又去追求满足。表现的是表象的欲望,驱动的是本体的意志。人就这样摆来摆去,痛苦而悲伤,但无力解脱。如果人自杀,依然是意志的胜利,因为人是在意志的主导下走向自杀的。这里很有游戏感,比方一个人玩游戏,玩厌烦了,于是让自己控制的角色去死,一个游戏个体意志消亡。游戏中的角色如果有思想,会认为是自己选择去死的,他不知道,其实是玩游戏的玩家(游戏意志之上的更高意志)驱使的。

        如何超脱这种意志与表象带给我们的痛苦?

        叔本华开了两味药,一味短暂治痛,这就是审美活动,在欣赏艺术的美妙中暂时遗忘痛苦。另一味长期有效,叫做寂灭意志。这个寂灭不是以和意志与表象达成和谐共处为目标,而更多是要反过来控制意志,使意志服从我们的命令而存在,使表象根据我们的要求而存在。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叔本华的这个雄心,其实很类似于白日飞升,坐地成仙。但是这个成仙的路径是如此幽秘,以至于提出这个思路的叔本华自身也并没有切实的方法去实现。就是说,他自己其实也并没有坐地成仙,完成寂灭,使自己置身于意志与表象之上,试问,又怎么可能帮助你我吃下这一味永恒摆脱意志与表象之药?

        当然,提出了需要这样一味药而自己并没有研制出来,不意味着后面人做不到。这是叔本华哲学带给我们的一种希望和信心,在更远的未来,我们的后人一定能够找到切实的路径,使人类在一定程度完成这种超越性的肉体和精神同时实现的飞升。

        现在,我们继续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去看待这个试图摆脱意志与表象的我,此即“超我”。超我的存在,主要就是为突破意志对于我们的控制和表象对于我们的局限。超我越发达,我们的痛苦就越少,快乐就越多。叔本华的这个超我到了尼采那里,就成了“超人”,所以尼采的哲学又被称为超人哲学。

        到此为止,我们基本清楚了叔本华的意志之我(精神上的本我),表象之我(精神上的自我),以及试图控制意志与表象之我(精神上的超我)。作为叔本华的哲学追求,是要试图分解三个我,从而实现我的存在自由。作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追求,则是要调和三个我,从而实现我的存在自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直接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但他看到了叔本华哲学的局限,即目前还走不通的对于意志与表象的超升之路,转而寻求与意志与表象的和平共处。简单说,就是既然我消灭不了你,那么我就要想办法和你和平共在。

        区别在于,在叔本华这里,生存欲望是第一意志。而在弗洛伊德这里,生殖欲望是第一意志。生存的对象是自己,生殖的对象是自己的延续,即后代。为什么在弗洛伊德这里明明作为第一欲望的生存反而被束之高阁?这是因为弗洛伊德领悟到,叔本华的超越在自己身上是不能实现的,但是人只要能够生殖后代,就有超越的可能。换言之,一个人是会死的,但是只要他有后代,在某种意义上他就是永生的。因此一个意志最终的追求,其实就是延续意志,而延续的方法,就是在生殖冲动下实现的后代延续。当然,这个逻辑不会得到叔本华的认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反对生殖后代的。

        叔本华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由于叔本华的哲学受佛教的直接启发,因此我们还可以从佛教这里找到叔本华哲学的内在逻辑和追求所在。

        简单说,佛教其实具有两种教义:消极教义说,无论如何,你是会死的,因此不如不要浪费时间,什么也不用干,不为善也不为恶,停下来在冥思中寻求解脱之道。积极教义说,无论如何,你是会死的,既然如此不如抓紧时间努力行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创造中发现解脱之道。一静一动,都是在努力追求解脱之道。

        叔本华的要求,主要还是以静为主,即努力不要做意志与表象的奴隶,不要被欲望所左右和驱使,尽可能在审美的愉悦中度过一生。因为如此,所以叔本华一生未娶,未生育后代,未努力追求财富。当然,问题也就恰恰出在这里,世间又有几个人象叔本华那样可以有机会坐拥巨额财富,从而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呢。由此故,人们依旧沉浸在欲望的表象里,被意志驱使着在钟表的两端痛苦的摆来摆去。再深刻点讲,就算坐拥巨富那又如何,依然会有别的表象欲望促使着人去追求去痛苦,去满足去空虚。

        即便从佛教的角度而言,就算一个人修成了罗汉果,还有菩萨果值得追求,修成了菩萨果,还有佛果值得期待。这种人类思想的进阶一方面消极短视,一方面也积极乐观,具有相当深刻的复杂性在。当然,这个纠结也是人的短暂性这个现实决定的,正因如此,才有了哲学家们不断前赴后继,想要解决人这个短暂存在和永恒本体的统一追求。

        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叔本华哲学中的悲观都有哪些表现:

          一,人受表象欲望的欺骗,只能在欲望里满足后空虚,痛苦悲伤,一可悲。

          二,人受意志的驱使而不自知,二可悲。

          三,人就算理解了意志与表象的事实,也不能完全从中得到超越,三可悲。

        四,人自己如此也就罢了,居然还生殖后代,使后人继续持续这个过程,四可悲。

        世人所谓叔本华悲观哲学的理由,大抵如上。然后是面对这个悲观现实,叔本华开出了三个药方:

        一是在绘画,音乐等等审美中获得愉悦,暂时遗忘可悲的事实。这里的积极意义是鼓励人们提升知识修养,提高审美,达到更高的生命境界。这其实是以表象来满足表象,条件是要提高自己的表象能力。在精神层面,这是要求自我要能够战胜本我。

      二是在寻常的生活里寻求寂灭之道,感受意志认识意志最终反过来控制或者超越意志。这里的积极意义是鼓励人们要敢于面对现实,从而战胜现实,它是非常无畏无惧的精神,仿佛佛教的在大无畏金刚。这其实以意志对抗意志,条件是要首先认识意志理解意志。在精神层面,这是要求自己的超我能够指导自我。

        三是尽可能不要生殖后代,因为“没有意志,就没有表象,也就没有世界。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虚无。”“人唯一的罪恶,就是他出生了”(以上引自本书)。这里看似消极,实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那就是一个人,他必须认真慎重的考虑,除非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理解甚至超越了以上现实,做好了足够多的准备,否则生育只会给自己和后代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痛苦。这一点,和叔本华自身的人生境遇有关,父亲自杀,和母亲关系不好都带给了叔本华极为惨痛的生命体验。

        到此为止,我们就基本管窥了叔本华哲学世界的逻辑和结论。

        一种完整的哲学,有三个基本的要求:提出命题,解答命题,验证命题。叔本华的哲学完整的提出了命题,并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命题(但不够完全,因为他只说明了存在的意志和表象,没有说明造成这个存在的存在是什么,这也是他所以说不清楚究竟如何是最终寂灭的原因),最后的验证命题上,其实并没有完成答案。因为审美愉悦仍然不过是以表象满足表象,寂灭则干脆只是提出了方向,根本就没有可供行走的路径。

2019-1-28于三亚

 

李俊:重头戏来了

就想看你自己评自己

踞坐风尘: 最后是我的笔记,叙述有点啰嗦,是把草稿直接贴的。[捂脸][捂脸]

其实这个还是让大家板砖比较合适[偷笑][偷笑]

李俊: 我上午就说过了,已经出乎其外并超乎其上。

而我仅入乎其中,这也就是读我的笔记很痛苦,读你的笔记却是酣畅淋漓。

那些年那些歌:一直不敢发言

我觉得大家都写的很好

踞坐风尘: 现在开始,请诸位板砖[调皮][调皮][调皮]

踞坐风尘:@李俊专业人士会喜欢你的笔记,对口专业版本。我写得通俗,也就哲学普及版大众笔记。[偷笑][偷笑]

李俊: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已经是得道了。我却是把本来复杂的问题继续深入让它更tm的复杂,自己倒是酣畅淋漓,别人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俗称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我之前自以为自己写的不错,直到上午看了你的笔记,深感差距。

李俊: 想浅近,需要先跳进去,跳出来之后统观全局之后悟得本质,方可做到。我的貌似深奥,其实并没有真懂,而是自己就仍然在探索之中,因为我说不出让人懂的话。这是实话,并非自谦而故作矫情。我并非谦虚之人,混江龙哪是省油灯?[捂脸]

那些年那些歌: 李俊适合做教研员,出一本专著让广大老师膜拜,社长适合做一线老师,深入浅出教一些笨学生

大风起兮: 我感觉的我参加要这趟哲学列车,看完社长还有诸位的精彩的点评与交流,接下来时间我还会继续阅读哲学方面的书籍,对哲学也不会恐惧与排斥了。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哲学了[捂脸] 涨姿势啊涨姿势br>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光社:《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主题笔记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