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人”会突然变成杀人犯?

不知道大家对下面这条新闻是否还有印象。据新京报2016年04月26日报道

嫌犯行凶致儿童2死4伤 被指性格内向有暴力倾向

为什么“好人”会突然变成杀人犯?_第1张图片
抓捕归案
 
经过警方全力抓捕,犯罪嫌疑人徐增志于4月24日晚上11时30分许,在北京被警方控制。后被押解回江苏。图/东方IC

新京报讯 (记者程媛媛)4月24日下午6时许,江苏省邳州市运河镇徐口村发生一起“男子对6名儿童行凶致2死4伤”案件。昨日下午,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接到江苏警方通报后,北京警方开展部署工作,于4月24日晚上11时30分许,在北京南站控制犯罪嫌疑人徐增志。经初步审查,徐增志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他称杀人是因为邻里矛盾所致。目前已被移交江苏警方。

这样类似的新闻,国内媒体这几年几乎每年都会报道几起,国人可能都感觉有点麻木了,提不起“新闻”的兴趣了。

最近,我读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Zimbardo老先生写的《心理学与生活》,对这个问题终于有了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在这部大作的第二章统计附录中,也提到了一个类似上面案件的故事:一个关于畏缩的人突然成为杀人犯的故事。故事如下:

“亲戚、同事和熟人形容弗雷德·考恩是一个正派的、恬静的人,一个喜欢孩子的绅士,一个真正的和蔼可亲的人。考恩上小学时的地方学校校长介绍考恩从前在礼貌、合作和信仰方面得了A。根据他的同事的介绍,考恩“从来不谈论任何人,他是你能随意摆布的人”。然而,考恩令每个认识他的人都很惊讶,在情人节,他手提半自动步枪来到工厂,开枪射击杀死4名同事、一名警员,最后自杀。”

这个故事有个通常的情节:一名害羞的、恬静的人突然变成杀人犯,令每个认识他的人都很震惊。弗雷德·考恩和其他突然从绅士转变为暴力残忍的人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这些人的个性品质与我们有什么区别呢?

为什么“好人”会突然变成杀人犯?_第2张图片
心理学与生活

在这本书里面提到,一组研究者怀疑害羞以及其他的个性特征与暴力行为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于是他们先提出了一个推论,这个推论我暂时先不写出来了。

这些心理学研究人员,为了检验这些关于谋杀者的观点,他们获得批准对美国加州监狱的一组杀人犯施测心理问卷。19名狱犯(都是男性)同意参加这项研究,犯谋杀之前,一些人已犯过罪,而样本中的其他人先前没犯过罪。研究者从这两类人身上收集三组数据:羞怯分数、性别角色认同分数和冲动控制分数

具体使用的收集方法如下:
使用斯坦福羞怯调查收集羞怯分,用贝姆性别问卷(BSRI)收集性别角色认同分数,以及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法收集冲动控制分数。

然后研究人员用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方法(如直条图,标准差、正态分布,以及t检验,这些文科生可能看着头都大的方法)来解释数据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具体的分析过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心理学和生活》这本专著中仔细阅读有关内容,我就不在此详细叙述了。

他们的推论如下:

表面上非暴力却突然犯谋杀罪的人很可能是非常害羞的、不具有攻击力的人,他们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感和冲动,在大部分生活中,他们都忍气吞声。无论他们感觉多么气愤,他们都很少表达出自己的愤怒。

从外表看,他们表现出与自己不相干,但是他们的内心可能正在为了控制强烈的愤怒而斗争。他们给人的印象是恬静的、被动的、有责任心的的儿童或成人。由于他们是害羞的,他们可能不让其他人接近,所以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正情感。然后,他们突然爆发出来。最轻微的刺激——很小的侮辱,轻微的拒绝,一点点社会压力——点燃了导火索,他们释放出长久以来累计的那些受压抑的暴力。

由于他们没学会通过讨论和言语谈判来解决人际间的矛盾,所以这些突然的谋杀者们把他们的愤怒付诸物质行动上。

这个推论,我是昨天晚上看书时才了解到的,以前一直想不明白。今天下午,我将这个推论也分享给我的一个老乡S时,他说他终于明白一个平时很安静的人,突然杀人放火的心理解释了,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伪装者”。

读书可以明智,
我们一起来读好书,
比如这本《心理学与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好人”会突然变成杀人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