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飞飞给我电话,他说月月姐,我有点害怕。
十年前的我,也害怕高考,因为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怕高考失败、怕令父母失望、最怕的,是被别人比来比去。
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个理想大学不容易。寒窗苦读那么多年,为的就是这样一场考试,其中的苦,过来人都知道,许多人把高考定义为人生的转折,可我以为,它只是一场考试。
1、不是所有努力都能换来同等的回报。
高考后的很多年,我一直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是块读书的料。
因为我用功。
别人用十分钟解完的题目我要用半个小时,别人一节课能做完的卷子我可能要花上两节课的时间。可解出的答案是错的,卷子的分数也不尽人意。我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多于一些人。却并没有得到同等的回报。
不甘心。父母也是。要知道,自己家的孩子在家长眼里,如论如何,都是最优秀的。
爸爸那时工资一千多一点,咬牙拿出700给我请了南通特聘来的数学老师。每天晚自修后去老师那儿改错题。厚厚的一本本子,红色、绿色、蓝色…我无比用心的记录着公式和步骤,深怕一不留意就漏了什么。
为了能更好的弥补数学上的漏洞,我几乎用尽了能抽出的所有时间,每天的睡眠不过五六个小时。妈妈心疼我,每天按照食谱给我调理,牛奶鸡蛋永远会在书包的边袋里放着。我愈加害怕高考的到来。
高三一年,全家小心翼翼的不敢提成绩。每一次模拟考,只要我不说分数,就不会有人问起,我不愿意承认不是读书的料,可偏偏有相邻不停的提醒。
“你家孩子模拟考了多少呀?”
“我们家孩子考的不错。”
“他们家的孩子考的可好了。”
乡下有句俗语,说高考成功了,半个脚就进了大学。那个年代家长眼里的大学,定义在211工程。
落榜。
数学分数是同桌的一半多,补课老师安慰我,一本上不了二本没多大问题。同桌也安慰我,没事,大不了复读。
默默的躲在被子里哭,不是哭成绩,而是哭自己这么努力,还是和聪明俩字不挂钩。 **少年时代细小的挫败,远比成熟以后重大变故更叫人痛彻心扉,因为期待,所以更无法承认失败。 **
鲁迅言: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高考结束,同桌622分进了厦大,我复读。
2、学霸那么多,而我只是最普通的那一个。
复读那一年,比高三还痛苦。 最初的几个月,我接受着各种洗礼。
“哝,就是这个小姑娘,平时成绩还不错,一到正式考试就不行,心理素质太差。”
“他们家姑娘很用功的呀,可是没办法,聪明是学不来的。”
“叫你不好好读书,看,不好好读书就只能复读…”
复读成了一件不光彩的事。
依旧补课,爸爸花在补课上的心思超过了我。因为儿时的各种奖状,他一直相信我是块读书的料。
复读班的老师多数是代课的大学教授,爸爸辗转托人请了苏大的老师,每周六,我去上小课。乌泱泱的一堆人坐在集体教室里,老师密密麻麻地在黑板上解题,所有人屏息而坐,这一坐就是三个小时。老师不停课,中途可以自行出去,可除了上厕所的,几乎没人挪位子。
又是一年,江苏高考模式从“3+1+1”转为“3+学业考+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大变革里,哭晕了一群考生,我侥幸过了一本。
爸爸高兴疯了,花500多块钱给我买了一双耐克的跑步鞋。那是我青春里最昂贵的一双鞋,**它见证了我的逆向成长,时刻提醒着我,不惧过去,不畏将来,踏实努力的走完每一步。 **
毕业那年宿友回忆报道第一天,她说月月,那天你穿了一身素白的运动裙,你爸在你身边笑的特别幸福。
高考分数,真的会左右父母的幸福指数。**可别忘了,你才是微笑背后最温暖人心的那一个。 **
3、如果分数在三本和专科之间,就读三本吧。
这是后来和闺密一起考公务员才有的感慨。毕业时参加国考,要求上面写着“全日制本科”,这几个字活生生的把一堆成绩优于他人的学子拦在了门后。
闺蜜那年高考分数到三本,可纠结于昂贵的学费,最后报了一所很好的专科。三年里,她英语过了专八,口译过了高级,可一起报名国考时,她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同学劝她,你那么优秀,不要盯着体制内工作,去外企也一样好。可闺蜜父母总感慨都是自己的错,没文化不懂规则让女儿报错了学校,如果报了本科,或许就不会连报考资格都没有。
他们念叨着,女孩子要是能考个公务员就好了,要是能考个事业编就好了。在他们眼里,公务员事业编都金饭碗,只要捧着这只饭碗,这辈子基本上不用愁。
后来参加体制考试,发现再考事业编也是如此。
我并不明白这样设定的理由,却开始关照身边的弟弟妹妹,如果可以一定要上本科。不是为了他人的有色眼镜,只是在允许的条件下,给自己多一个平台发展。
面试的很多单位都把学历拦在了本科,他们不会问你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除非你是名牌大学毕业或许他们会多看两眼。只要不是拔尖的学校,多数时候简历看都不会看。不论你从前的业绩有多好经验有多足,他们仍会硬生生卡去你面试的机会。
“本科”两字成了很多单位的敲门砖。
所以,如果成绩在三本和专科之间,报个三本,给自己的将来多一个选择。
4、**拿开捂住眼睛的双手,大胆的走出去。 **
没报上公务员考试的闺蜜参加了自学考试,两年的时间拿下了本科,认死理的她后来又报了在职研究生,在我每日过着碌碌无为的体制生活时她已然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子。
业余时间她又学习了拉丁舞、插花、还参加线上线下拆书活动。挑灯夜读的她、参加礼仪班的她、坚持健身的她…**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让她愈发的明了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她像愚公移山一样将无可改变的规则化成上升的动力,装饰着未来。 **
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如今的她,靠着努力拿到了英国爱丁堡大学的offer,学习着喜爱的传媒,她说月月,**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
出国前收到她的信,“这些年来,我一直想弥补未能参加国考的遗憾,也想证明给别人看,没有金饭碗的我,也可以很优秀很惹眼。原来他们笑我不漂亮,没学历,现在,他们羡慕我有气质是学霸。因为坚持和投入,我在高考失败这个黑洞里杀出了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作家Meiya说,在漫漫人生中,你会发现,人生不在这里失败,就会在那里失败,不是考试失败,就是恋爱失败;不是职场失败,就是婚姻失败……但大多数人,不会被失败毁掉。
去找一个新的起点,重新再来。
5、**成功的道路指向努力的人。 **
70年代,大学很少,费用又高,能上大学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就连买一本文学经典,也要几经周折。
叔叔就是不怕周折的那个人。
第一次高考落榜,叔叔给我讲了他的故事。 60年代出生的他,有六个姐弟,因为穷,他做了多年的旁听者。白天去大队挣工分,空了就去镇上的学校听课。那时没有复印机,教科书也没那么好买,叔叔就找人借课本抄。
听爷爷说,那时叔叔痴迷抄书,抄到哪儿读到哪儿。一起的孩子笑话他是“书蠹头”,不和他结伴,叔叔不但没有吵闹反而更加倍地读书。正是那些年的坚持,他成了文化站唯一特聘的一员。
工作以后,叔叔在空暇时间练习毛笔字,因为有了以前硬笔书法的功底,毛笔字上手特别快。逢年过节,他都会代表单位去乡里挨家挨户送福写对联。
现在的他,不但摘掉了“书蠹头”的戏谑,还冠以了才子的头衔。 忘了说了,叔叔用了大半辈子,深诣琴棋书画,乡下现在只要家里有喜事,丝竹、题字一定是他。
**他用对学习的执着,验证了“无论你是谁,只要你想学习,就有受教育的机会。”
**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通往成功的路千万条,不只有高考一个岔口。只要你愿意努力探寻,凭借后天的不懈努力,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