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古入主中国
蒙古入主中国,是中国的统治权首次落入异族之手,中国的政治社会,有了一场大变动。
从成吉思汗再到忽必烈灭宋,历时七十四年,元兵先灭金国,再平定夏国,后灭了南宋,取得中国。成吉思汗还没能灭掉金国就驾崩了,六年后蒙古人攻下金国的汴京,金哀宗逃到蔡州,被宋与蒙古合围而灭。
后来蒙古和宋交恶,蒙古用六年时间才攻下襄阳,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就是用这段历史当作历史背景的。
蒙古铁骑征服欧亚大陆,所向披靡,唯有南宋领土最难征服,直到元世宗才灭了南宋。在统一中国时,蒙古帝国已经在欧亚之间拥有四大汗国。
所以来到中国主要看中的是江南地区的财富,文治方面少有建树。当时统治中国各省的大臣,没有通晓中国文化的,直到忽必烈执政后才有所改变。
而且,元蒙还将人划分为四等: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黄河流域的中原人)
南人(长江以南的中原人,即南宋人)
还规定汉人、南人不能任正官职,汉人不能当宰相。左右丞以及参知政事等官职,总之对汉人和南人有所歧视。地方的行政长官基本都是元人世袭。
2.元代的军事制度和与民争地
蒙古军队同样也是分等级的,最高等级的是蒙古军,次等的是蒙古人担任用来镇守边疆的探马赤军,后面是汉人担任的汉军,最次的是南方宋人担任的新附军。蒙古军和探马赤军的军籍严密,是不让汉人知道的。
元朝军队多次搜刮民间的马匹,比如至元三十年,收十一万八千五百匹马,元武宗至大三年,收马四万多匹。元仁宗延佑四年,收马二十五万五千匹。
总之数十年间,元军总共搜刮民间马匹七十多万匹,这跟蒙军擅长骑兵作战有很大的关系。
蒙古人擅长打仗,却不懂得管理财产。因此有关钱财的问题都交给色目人和回人办理,主要是现在的阿拉伯人和伊朗人。
但凡元军所到之处,都会强抢民户,作为蒙古人的家奴。比如至元十四年,荆湖行省的一个地方官将三千八百户降民收入自己的家奴,由自己设置官员管理,并且规定每年应交的税款。
至元十八年,蒙古人平定江南后,将江南的汉人分给王、侯、贵戚、功臣等等,高级别的王能分几万甚至十万户,相当于这几万户纳税的对象就是这个王侯。
而且,蒙古人不仅拥有汉人奴隶,还与民争地,由于蒙古人农业不发达,不熟悉农耕,竟然强抢千顷良田,不耕不作,等着长杂草,然后来放牧,供牛羊吃,这真可谓是文明的倒退。
3.元代的宗教信仰
僧侣在元代的政治活动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元人很重视宗教信仰。在元世祖六年以前,蒙古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直到国师八思巴创造蒙文,元世祖忽必烈赐封他“大宝法王”的称号。
由此,元人非常尊敬僧侣,在帝师和国师之下,僧侣是可以封为王公的。
除了尊重僧侣,皇家还非常重视做佛事,所占支持竟然能够达到国家财政经费的大半,比如元成宗时期,张养浩就上书说“国家经费如果分持三份,花在僧侣及佛事上就要用掉两份”,可见花费银两数量巨大。
国家重视,并且投入巨大。因此当时的寺庙拥有庞大的财务和产业,与王公贵族相比都不遑多让。
钱穆认为这是一种封建势力的延伸。比如当时的大护国仁王寺,有水陆田地十万顷,赐与管辖民众三万七千五十九户,也就是享受这三万多户上缴的税费,由此可见寺庙各个财大气粗。
4.元代的科举制度
汉族的士人(读书人)和平民一样被当做奴隶看待,后来元朝中懂得时局的人就向元当局劝告,说汉人中的读书人能够帮助朝廷治理天下,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汗时期的重臣。
耶律楚材就说:“制造器皿必须用良工,协助政务者必须用儒臣。培养一位儒臣非易,必须积数十年之经验。”
所以,耶律楚材主张开科取士,释放被俘为奴的汉族知识分子,“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元仁宗皇庆二年,举办科举考试,规定蒙古人和色目人考的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名为“经问五条”,另一场根据时政出考题,相当于写论文。
而汉人和南人第一科考的也是上述四书,第二科考的是经义,从《诗经》《尚书》《周易》中选一本,也有考经、史、论时政的策。
这个制度流传很广,直到清朝都是以考察四书含义录取士人,还有行省制度也是这时期开始施行,这两项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清两朝,长达六百年之久。
总之,元统治中国有一百多年,他们对秦汉以来的传统文治政权意识,始终没有能接受。蒙元的政治意识,始终有封建武装的味道。
蒙古人虽然曾经叱咤欧亚两个大洲,但最终在汉人起义反抗中,退出了对中国的统治,这群起义领袖中有个叫朱重八的即将登上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