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社毕业戏

小小的排练室里一时间陷入了沉默,谁都不知道该怎样来抵消刚刚发布的消息所带来的震撼,也回不过神用什么方式来弥补随之产生的影响。导演和场记盯着各自手里的打印纸出神,演员们随地或坐或站,墙上挂的钟滴答滴答地摆动。

“你们还记得我们当初面试的时候吗?”导演低着头,忽然轻轻地开口。“那个时候我刚入学,看到什么都觉得新奇,什么都想尝试,遗憾的是什么都没做好,估计你们都没办法想象吧。”

女主角忽然抬头看着导演,当年她是和导演同一场面试进的剧社,那时候他们还是大学新鲜人,对于周遭环境和未来道路的一切消息都依靠道听途说。面试那天她抽签被安排到了最后一个,导演迟到了,所以就两个人直接相互搭戏表演。

念几段台词的功夫就决定是否接纳你,这个选拔机制听起来真是充满了偶然性。

两个人在走廊上紧张的对戏,却都觉得像在过家家似的,没有一点表演的感觉。正在相互吐槽的时候一位回学校办事的前辈随手接过了导演手里的台词开始一句一句教他们念,起承转合,抑扬顿挫,两个人都呆了。

面试回去的路上两个人顶着满天的星光叽叽喳喳聊起刚才的经历,聊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大学的种种八卦,聊各自到大学之后的不适应,聊开心的不开心的有的没的,于是就这样成了朋友。女主角清楚记得当时两个人有多可怜兮兮,面试的大部分社团都委婉地拒绝了他们,于是两个人决定如果这个社团可以通过的话就不做他想了,一心一意把青春奉献给这座理想道路上的诺亚方舟。

“后来我们接下剧社,又紧张又兴奋,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没办法给剧社带来新鲜的想法,又害怕自己太差劲剧社在我们手里毁掉。所以招新的时候看到那么多人都填了报名表特别开心,我们多留下一些人就会少一点沧海遗珠的遗憾,但是淘汰率仍然远高于其他社团这件事也是我们没想到的。”导演有些不解的摇摇头。想不明白的事情就先放着吧,反正是想不明白,要么交给时间,让这个问题自然解决,要么交给以后,等到头脑成熟一点再来思考。

路人甲像是想起了什么,微微一笑。记得刚入社的时候脑袋里装满了天马行空的设想,满肚子的怀才不遇,整天幻想着灵感从天而降砸中脑门或是万事俱备只欠一个男主角而导演就觉得他的气质最符合,不切实际得很。编剧组的组长在和他聊天的时候注意到了路人甲无根浮萍般的创作能力和旺盛的精力,索性建议他为剧社写份年鉴,可以以剧目为线索,也可以按照部门来,随他高兴。

直到落笔的时候路人甲乱糟糟的思绪才终于理顺,收集过的故事无意间被触发的感想通通在笔尖成形,真实的事件无着的咏叹在纸上巧妙交融,仿佛这些过往本来就是理所当然,仿佛所有走过的坎坷本就是坦途。

一口气交了几万字的年鉴上去,路人甲同时也酝酿好了自己的剧本,作为当年新生剧场的压轴作品被不断加演,也成为代代相传的经典作品之一。

“大三的时候准备换届,我们做了一次新潮的尝试,把剧社管理的责任全部交给大二的学弟学妹来承担,大三的不再插手社团事务,但是仍旧活跃在群聊里。现在看来,大二的孩子们同样做的有声有色。”

场记不好意思的笑笑,忽然被隔了两级的前辈提到,感觉就像小时候认认真真做完作业被老师当众表扬,开心的不是被表扬之后小伙伴们羡慕的眼神,而是自己的默默付出居然被内心里很尊重的人注意到了,于是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变得充满意义,对于完成以后的任务也变得更加有动力。

场记作为大二生,大概是毕业戏团队里面最小的成员,看着前辈们每天飞人一样来去,一边忙着考研、找工作、出国,一边约时间出来集体排练,内心觉得特别感动。大家从天南海北来到这里,再相聚到小小的排练室,四年的时间把陌生人变成了亲人,为了剧本会有争执,但是一到排练就又和好如初,仿佛五四时期走上街头为救国而举旗呐喊的青年学生们。场记被自己的联想给逗乐了,赤子之心的帽子太大,还我河山的故事太远,我们只是努力守住内心一方净土的旅人。

不知道自己毕业的时候会不会有这样一群朋友。

“现在大四了,在各奔前程之前,我们一起排练最后一部戏。

都大四了,谁说的话我们都可以当耳旁风了,老板们总不能真的不让我们毕业吧。

既然开始了,就把这件事做完吧。”

这话说的有些赖皮,大家却都觉得挺有道理。排练室外巨大的排风扇呼呼地运转起来,抽走室内刚刚凝固了的空气。

导演站起身来,认真的看向这小小的排练室中的每一个人;大家也都缓步向舞台走去。每个人都默契地展开自己的双臂,用力相拥,把坚定的力量传递给身边每一个人。

所谓青春,大概就是还敢于与世界为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剧社毕业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