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时光慢些吧~《时间心理学》读后感

   

  随着年龄增长,时间仿佛走得更快一些。

  进入新环境,时间仿佛过得更慢。

  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时间过得更快。

  我们常常能感觉到这些,可时间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时快时慢?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段时间快慢感觉也不同?



    对于物理学上的时间,书中提到了爱因斯坦之前的绝对时间即时间是永恒的,宇宙各处时间快慢相同。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宇宙各处时间快慢取决于速度和重力。亦提到大多数民族信仰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时间观,一百六十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形成的力量使得所有星系向外扩张,而最后随着万有引力将所有物质聚拢,宇宙不复存在,时间随之走向终点。又或者是玛雅人相信的每隔260年时间模式会循环,又或者是古印度语称之为劫的四个小循环。众多的说法让我混淆,也搞不懂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说句实在的,客观的时间至今未有一个定论,即便有也还未得到客观验证。这本书旨在控制个体主观上对时间的感知。而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既然我们要解决的是主观问题,那么这里就不会有固有的,可验证的,无可争辩的事实。我们口中的时间只是人为用数学手段划分的一种抽象概念,是我们给予这种不知名运动的名字,排序。


    简而凝之,主观时间取决于自我和信息处理。自我让我们感知到时间的存在,信息处理让我们感知到时间的快慢。


   

    自我是以个体的自我意识,思想计划,做决定,白日梦,自己分析我们的体验所存在的一部分,他让我们感觉到我们与这个世界不是一体的,我们独立存在。

    刚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没有空间时间的观念。他意识不到自己在哭,在动,甚至不能把自己和眼中的事物区分开来,更不能区分这一秒和下一秒。七个月左右,婴儿产生分离感,根据皮亚杰的理论,首先意识到人的到来和事情的开始,然后是人的离开和事情的结束,再是意识到人或物体移动时存在距离,最后能够感知测量移动的物体之间的距离。

    现在某些地区仍然有一些原始部落的原住民并未完全将自己与他人,与自然分割开来,他们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没有固定的名字,没有私有制的概念,这也是各种传教士未能将他们文明化的重要原因。自然他们也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不知道自己活了多久,语言中没有过去式将来时,只能用每年都会重复发生的自然现象或发生在同一时间的事来标记,体会不到等待的焦急。从不考虑过去和未来,我们常常忘记活在当下,他们却不会以未来为导向。

    而已高度文明化的我们其实也能体会到没有自我的状态,就是较高的意识状态。这种状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狂野的令人陶醉的狂喜状态,当正常人的大脑或精神状态被瓦解就会发生,宗教专家和神秘主义者早就试图通过斋戒,仪式舞蹈,肉体巨大痛苦来达到这种状态。第二种是安详稳定的体验,比如性高潮,与自然亲密接触,冥想等方法。而较高的意识状态亦有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感觉到周围事物栩栩如生,世界充满了美丽和意义,很多艺术家能达到;第二等级感知到自己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感受到神的存在,万物都表现为精神能量,所有一切都是一个整体;第三等级二重性消失,我们就是宇宙,意识是万物之源,此时时间空间融入一片无垠和永恒的意识海当中,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划分。


    说到信息处理必然要先解释脱敏机制。当我们面对新事物一段时间后,这种机制会降低对新事物的敏感度,让我们对事物的感觉没那么真实和强烈。脱敏机制的核心在于保存能量,挂上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来感受事物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集中能量来思考生存,故而形成这种机制。

    通过脱敏机制,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想关心的事物上,大大减少了信息处理量。对于还未形成成熟机制小孩子,世界充满神奇和魅力,而大人只集中在思考生计上,所以大人总是感到时间过得快。同样,进入新环境需要处理大量信息,注意力无法集中,故而时间过得慢。还有当人意识没有被占用时,混乱的形象记忆思维高速闪现,信息处理量增加。还有人处在痛苦和恐慌状态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同样有大量思维闪现。


  最后对于年龄越大时间流逝越快,书中提到三种说法。一是比例理论,一年对于两岁小孩来说是一半,对于花甲老人却是六十分之一。二是生物学理论,年龄越大新陈代谢越慢,比如一年内小孩子新陈代谢十次,成年人只有一次。三是现实理论,我们的记忆倾向于压缩无聊的事情,千篇一律的生活自然被压缩。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光时光慢些吧~《时间心理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