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只爱你---你在那边还好吗?《三》

        一阵清风扫过面颊,温柔的暖暖的,很舒服。吹动了我短短的发丝,跟随着风儿的足迹能够听到树叶跳跃的声音,叶妹妹貌似不想让风儿触摸到而迅速的躲避,步态优美,身姿卓悦,风儿略过树叶向远处扑去,树叶甩甩脑袋,又保持起原来安静享受的样子。我正在用心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听到你在耳边喊:‘哥!酸枣,茉核莉应该都熟了吧?我们去摘吧!(山楂:当地人称为茉核莉)’声音里透着愉悦和期待。我知道你这丫头应该是馋了。我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土,“走呗!”说着率先往山上走去。眼尾的余光看到你高高兴兴地拍打着身上的尘土,一边屁颠屁颠的跟着。

我们这个山可是有点名气哪,属于八百里伏牛山的一脉,听大人说应该是牛脖子的位置。关于伏牛山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哪!

此生只爱你---你在那边还好吗?《三》_第1张图片

伏牛山的传说

        秦朝的时候,我国人多地少,有的地方只好在石板上堆土种庄稼,收获的粮食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许多穷人经常忍饥挨饿。而官府不是抓丁,就是搜刮钱粮,百姓没有活路,到处都是造反的人。

朝中一个奸臣想出了一个歪主意上朝奏道:"皇上,世上人多容易生是非,不如多杀些刁民。人少了,粮食就够吃了,百姓就不造反了。"秦始皇听了,觉得有理,就派人铸了头万斤铁牛,让官兵们把铁牛拉到百姓家,并规定:铁牛推到谁家,限三天推到别家去,推不走就杀掉全家!这万斤铁牛成了吃人兽,推到哪那儿,哪儿的老百姓就哭声一片。

有一天,万斤铁牛推到了河南省一寡妇家门口。寡妇抱个没满月的娃娃,望着那头吃人兽,眼看到了三天期限,只好哭天抹泪。

正哭哩,感觉有人拍了她一下:"别哭了,我给你指条活路吧。"寡妇抬头一看,是个白胡子老头儿,赶忙跪地下磕起头来。

白胡子老头儿亮出一样东西,亮晶晶的像根绣花针。他对着绣花针吹了口气,说声:"变!"眨眼间,绣花针变成了一根鞭子。

老头儿说:"这叫赶山鞭,是件宝物。到了今天晚上三更天,你拿着它,对着铁牛打三下,保你母子平安。"说完,金光一闪,老头儿不见了。

到了夜里三更,寡妇悄悄地起来,拿起赶山鞭,对着铁牛身上就打。咦,万斤铁牛真地晃起来了!寡妇又喜又惊,把眼一闭,啪!啪!又是两下,铁牛先是一阵抖动,接着一摇三晃,越走越快。由于用劲太大,赶山鞭都戳到牛屁股里了!铁牛走着晃着,赶山鞭左右甩着,一直等到赶山鞭甩掉了,铁牛才慢慢停着不动了。

第二天,官兵们发现铁牛不见了,就来逼着问寡妇。寡妇把白胡子老头儿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说了。官兵们一听有宝贝,赶紧去追。找着了赶山鞭,又赶紧献给秦始皇。

秦始皇得着赶山鞭,急忙去赶万斤铁牛,谁知道无论怎么挥鞭,铁牛只是纹丝不动。看到这种情况,秦始皇心里不禁有些发毛,心想:"这也许是上天在警示我?"从此以后,秦始皇再也不敢用万斤铁牛坑杀老百姓了。他拿着赶山鞭,把陆地上许多大山赶进了大海,填海造田,也算干了件好事。

从此,万斤铁牛就留到了河南,天长日久,变成了八百里伏牛山。据说送赶山鞭的白胡子老头儿,是天上的太上老君。见秦始皇杀人太多,为了搭救老百姓,才把宝物送到人间。

此生只爱你---你在那边还好吗?《三》_第2张图片

我们这个牛脖子的山脉我不知道应该叫山脉名字,大家都叫后山。因为我们整个行政村都是依着伏牛山的山脚下背靠山脉建立的村庄,沿着后山山脉往北五公里就是晒衣山,快到牛头的那个位置,海拔也比我们这座山高。村子前面有条小河,村庄依山而建,磅水而居。是不错的居所哪!印象中一直就叫后山,不知道大名是叫什么山。z只是这条小河还有晒衣山可都是有历史意蕴的噢!

相传:当年南阳刘秀与洛阳王莽在此地交战,刘秀曾在无名河沟落水,抱怨“这山沟咋不变成干沟呢”,干沟之名由此而来(即现在的方城县四里店乡干沟村),也算是皇封了,此后,除非下雨,否则常年无水,与附近山沟的小溪流水形成鲜明对比。这条无名沟就是我们家门前的这条小河,只有下雨的时候山洪发水,河里才会有水浪轰隆隆的卷过,平时都没水。特别是夏天的时候我们常常抱怨刘秀无意的皇封,而让我们没水洗澡。

小河走尽头就是牛头的位置就是现在的晒衣山,那时候还是个无名山。他们爬上山顶。刘秀在山顶酸枣丛晒衣,被酸枣针刺(当地人称为圪针)扎了手,就埋怨“圪针尖咋不朝下长?”,于是针刺此后果然朝下弯曲。此后此山得名为“晒衣山”。从此晒衣山上的圪针针刺都是朝下弯的,我们后山上的还是和其他地方的一样都是朝上的。这些神话传说从而成为两千多年前帝王故事的美丽见证。

也正是因为这些美丽的传说,人们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悠闲,而自得。还有一种无名的荣誉感。民风淳朴,思想观念也比较保守,为人做事总是要遵守着老一辈的传统。即使是现如今你若去到那里,人们依然热情招待,分文不要。更不会狮子大开口出现载客的事情。更别说十几年前的当时,人们基本都是自给自足,刚刚才有初中毕业的学生输送到南方打工。那时候能够进到工厂打工在我们那都是新奇的很,总是能够听到村上那一两户子女毕业直接分去工厂的家长,在给三大姑说孩子寄回来多少多少钱,给四大姨说工厂多么多么的大,多么多么的好。在此之前可是鲜有人外出过那么远过哪!

第二章                                    第四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此生只爱你---你在那边还好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