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焦虑成了家常便饭,心口似乎撕开了一个什么都填不满的无底洞,一种欲望投进去就会有另外一个欲望生出来,手忙脚乱却又赴汤蹈火。总是听父辈们说着过去的生活,那种虽然穷但幸福感很高的生活,那么又是什么加剧了我们的焦虑?
社会进步与物质丰盛
身份的焦虑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富贵病。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求理论,当物质条件足够丰富之后,人们已经可以不再为温饱奔波为安全担忧,此时想要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最需要得到的便是他人的尊重,只有足够的尊重,才能让我们体会到自己存在在这个世上的意义。而这种尊重某种层面上讲,就是前文提到的“爱与关注”。
当我们不用为温饱焦虑时,焦虑自然转移到了更高的层次——为获得更多尊重及社会认同焦虑。
社会进步除了物质的丰富,还有观念的转变,那就是“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深信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自己的任何理想。
而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才是正常的。
欧洲中世纪,一代代的人把森严的等级制度视为天经地义。中国的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除非改朝换代,科举几乎是阶级流动的唯一出路。印度有统治几千年的种姓制度。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人都了解自己的身份,也从未想过改变或者不接受。
正因为如此,尽管不同阶级人民之间的命运如此迥异,但各个阶级之间并无恶意。你可以在这些社会中看到很多的不平等,但你不会看到人们的心灵会因此蒙羞。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人平等”不对,或者社会进步不好,只是这种每个人都自命不凡都怀才不遇都认为自己可以实现梦想从而改变命运的前提下,现实的困境就会让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人充满不甘与羞耻,于是便产生了身份的焦虑。
舆论导向与精英崇拜
很久没去书店,偶尔去一次,常年盘踞畅销书榜单的除了《明朝那些事》(好书!)外,就是各种成功学;电视节目里,总有人穿着皮裤带着眼镜问道:你的梦想是什么,衬在旁边的是戏很足的观众和泪很多的家属;各种营销号和媒体人拿着月薪不过万的薪水,像大众展示年薪百万的时候应该怎么穿衣打扮。
互联网的普及,原本各种远在天边的信息都变得触手可及,各种故事,各种大牛,各种欲望也触手可及,仿佛只要早睡早起,天天健身就可以成功。我们不能没有梦想,不能向往平淡,精英们都见过纽约、洛杉矶、北京、上海四点的天空,你又怎能做一个天天睡到八点半的懒虫。
这种单一价值观的舆论宣传以及精英崇拜给予世人最大的压力是社会身份不够高时的一种羞耻感。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底层人民穷苦,但因为生而如此,他们不会有羞耻感,他们虽然地位低下,但不代表他们的品性、道德低下,中国当代史很长一段时间以穷为荣。但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几十年几乎重新洗牌的中国社会,呈现了一种“机会平等”的状态,几乎所有人在改革开放初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那么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及个人财富不再是“命好”,而是通过个人努力得来,个人能力及才识往往决定了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这种认同使金钱和地位有了一种道德含义。同理的,大众的潜意识里,便会对身份低微的人产生一种才智与能力上的鄙夷。
舆论导向使财富成为了一个人良好秉性的象征:富人不仅富有,而且就是比别人优秀。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年轻崇拜
互联网只有了20年,淘宝只有了13年,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微信只有了区区6年。
我们处在人类历史上社会科技变革最为迅速的时候,过往对于前辈的、经验的崇拜变成了对于年轻的崇拜。因为越来越多行业在新技术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很多人累计一辈子的经验顷刻间变成了时代巨轮碾压下的尘土,唯一不变的变化就是一直在变。那么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便出现了年轻崇拜。一个公司里最受人瞩目的不再是那些拥有常年经验的老员工,而是初出茅庐便敢冲敢闯的八零九零后。大部分的商业分析定位报告里的主要客户也都锁定90后。
年轻两个字,成了现世的最大资本。
“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张爱玲的这句名言几十年后成了当今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这种情况下,催生的心态便是求快。
公司的员工平均年龄,越小越好;完成一件事情的时间,越短越好,否则怎么能获取更大的成果与更高的地位。于是我们开始越来越着急,越来越焦虑,一边担心着岁月的流逝,自己不够新鲜,一边在任何事上都寻求捷径,10分钟学做PPT,30天学英语,每件事都想加上催化剂。
加速加速再加速,稍微慢了老了,焦虑就钻到了心头。
过度期望与比较
以上几点都是导致身份焦虑的外部因素,而这些外部因素直接导致了一个内部因素,便是很多人都对自己形成了“过度期望”。
书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公式:
上述这些外部因素,舆论导向也好、精英崇拜也好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个人期待,仿佛看完那些精英传记,奢侈品加身便可以成功。但其实无论在哪个社会,白手起家地积累大量财富及很高的社会地位都是非常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当事人往往都经历了常人无法想想的艰辛。
这就是鸡汤喝再多也不管用的原因,过分强调主观忽略客观事实,把方法论说得很重要却把坚持心说得很简单。无形中提高了人对自己的期望,使太多的人无法真实面对自己的真实水平及真实需求。
而另外一个让人产生身份焦虑的内部原因同样常见——比较。
我们从来就不会孤立地形成我们对事物(如财富和社会尊重)的相应期待,我们的判断必然有一个参照群体——那些我们认为和自己差不多的人。
当我们处在人群中,即使贫穷,但大家是一样的,也不会引起任何一个人的不适。但当原本和我们差不多的人有了更高的成就,在我们对自我价值认识不够坚定的时候,即使我们也有相应进步,也会产生嫉妒及焦虑。
这一点其实可以解释为什么父辈们喜欢催婚催生相互比较,因为他们的时代,几乎没有机会形成自我意识,很难客观进行自我评价。那么周围人群(七大姑八大姨)的评价某种程度就成了他们生成自我评价的标准,由于较难在社会上获得正反馈,子女的状况便成为了他们个人成就的来源,一旦与周围人不相符,他们便会产生落后于人的焦虑。
谈了这么多,并不是批判现世或者批判人们对身份的追逐,而是希望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身份焦虑的意义及来源。一个事物,我们足够了解,或许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对它的恐惧,他的解决方法也多是宏观性的社会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