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作为一个中国人,即使不是南京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已经或多或少的从影视、书册中了解了这个80年前发生的惨绝人寰事件,心里烙上 “南京大屠杀”这几个字,想必也只是时间长短的事情。
可为什么在现今的我们,要在心里去烙上这几个字呢?也是,可能在看完《南京!南京》、《南京1937》这些影视的一时半会后,我们会自然的冲动,但不足以维持长久,甚至还可能遗忘,毕竟南京大屠杀是身外事,是距离我们比较遥远的事,比不得柴米油盐,与我们有着切身直接的利害。
正如这部影视电影《卢旺达饭店》里所说的:
可今天, 12月13日,或许我们能跟随照片走一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资料来源知乎,作者萌面赵圆圆亲自经历)
入口处的雕像
走进来之后是一个空旷的广场,但却压抑得令人窒息
和平大钟在广场正前方,十字架,碎石,营造了一个有序的绝望空间。
走进内场,首先是满地的蜡烛,每一个蜡烛都代表一条人命,墙上的花圈里不停变换的是当年遇难者的照片
旁边这堵墙上是遇难者的名字,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很多人是全家人都死光了,可能是邻居旁人追忆的名字,所以会出现xx的姑姑,xxx的大伯
接下来是幻灯片及历史照片部分,非常血腥,当然,这已经是挑出来最不血腥的照片了,大部分都是动手前的照片加文字描述,即使这样,身边还是有女孩子被吓到的尖叫和老人的叹息声。
著名的南京大屠杀油画,是湖南籍旅美画家李自键先生的作品,当年在欧洲巡展时曾遭到日方抵制,后来就被迫撤展了。
这是一个电视墙,每一个屏幕都是一部讲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对应的屏幕有耳机,耳机是一部电话,仿佛你通过电话在倾听一个过去的故事。
旁边有一个硕大的资料墙,其实,是一面死亡名单资料架
高约6米,长达10米左右的资料架,而这还仅仅是馆藏极少的一部分。
在前往万人坑遗址时,建筑师故意设计了一条两侧封闭,道路狭窄的通道,但又是露天的,这种设计令很多人产生了一阵颤栗的压抑,你看得到天,但你逃不出去,宛如当年等死的人。
转角有一个巨大的祭奠墙,路很窄,要走过去的话,等于是要走一段回头路,而且很长,或许你可以不去祭奠,继续直行走到下一个景点,这样的路线设计产生了一种思考:你愿意花力气回头去看看历史吗?
这里的气氛很凝重,很多人在排队等,等前面一个人走过去,鞠躬祭奠,再走回来,下一个人再走上去。
在这样沉重的气氛下,南京人都很安静,喧哗的人很少很少。也可能是被这种建筑所营造的气氛压制住了。
有很多老人带着孩子来看,有一个老人边看边抹眼泪,手抖的非常厉害,但是她一直紧紧的拽着小孙子,指指点点努力的讲给他听...
可能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会勾起她惨痛的记忆,但为什么她不愿忘记?为什么还要告诉她的子孙?看那个老人的样子应该是反复来过这里多次了,非常的熟练。
记得马丁.尼莫拉的短诗曾经这样写过: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著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正如有人说过:“宣传南京大屠杀最终的目的不应该是用来加深中日仇恨,而恰恰是用来警醒日本人和我们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