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都没有写点什么东西了,真是有愧于我中文系的专业,以后多多练习,作家的梦想怕是不能实现了,那就我手写我心吧,粗略谈一下我读完《西游记》之后的一点儿看法。
在看书籍版的《西游记》之前,我一直钟爱的,是章金莱(也就是六小龄童)老师版的电视剧,相信这部剧在80、90后之中绝对不陌生。据不完全统计,剧版《西游记》从其开播以来,不断滚动播放,可说是电视剧滚播频率最高的一部,而且它受人欢迎的程度,是后来改编翻拍版本无法达到的,和87版《红楼梦》一样,成为公认的经典。
但是,剧版《西游》真的完全展现出了原著的精髓和思想吗?
老毛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那就去亲口尝一尝。于是,前段时间,趁着空闲,去图书馆借了世德堂全本来看(虽然看的有点晚),个中滋味,确实又与剧版有些不同。
首先与剧版不同的,就是师徒四人性格更加锐化(毕竟是先看的电视剧,形象有点先入为主),书中师父的性格远比电视剧多面而又立体。
第一,师父并非是一个勇敢无畏的信徒,在书中,师父哭泣滴泪的次数是最多的,甚至在某些情景之下,他似乎并不是一个笃行的取经人。初出长安,便在双叉岭遭遇虎熊妖魔。(第十三回)妖精嗜血成性,在三藏面前将其从长安带来的从者“剖腹剜心,剁碎其尸”,“把一个长老,几乎唬死”。想来唐僧有这样的反应并不足为怪,如他自身所言,自己是个“胎里素”,佛家第一条便是“不杀生”,这样血腥的场面,唐僧何曾见过?好在取经大业是天上人间众所周知的事,太白金星替他化解危机,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十八伽蓝暗中保护。行至两界山(剧中称五行山),撕掉“唵、嘛、呢、叭、咪、吽”金字,解救了孙悟空。(第十四回)然而鹰愁涧中,小白龙吃掉了他西行的马,三藏开始发愁:“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语罢,泪如雨落。那悟空是怎么应答的呢?“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这是全书第一次出现对唐僧性格的评价,抛开三藏是凡胎肉体而悟空是太乙金仙的客观身份来看,遇到困难时,师父如妇人一般不知所措地哭泣时,是否与剧版有很大的不同呢?继而悟空欲去索马时,三藏却才扯住:“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行者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去,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第十五回)我们的师父,哪有剧中表现的如此淡然呢?然而我更觉得,书中对师父的描写,更符合人性的特点,没有人生来就是勇者,没有人在虎狼横行之地还能处变不惊,唐僧毕竟是凡人,他也会害怕,会退缩,这样的一个有些“脓包”师父,才是活生生的人,才真正是一个人独特的性格。而正是这样的性格,使得接下来每一次翻山越岭时,师父都会小心翼翼:“你看前面又有大山峻岭,须要仔细提防,恐一时又有邪物来侵我也。”而我们的大师兄每每听此,都会宽慰师父“切莫多心,只管前行,老孙自有防护”。这样的对白,书中出现的次数,不胜枚举。
第二,师父并未完全抛却七情六欲,或者说,他六根并非完全清净,亦有凡夫俗子的尘世气息。何以见得?请看原著:
尸魔(剧中为白骨精)变为送饭的女子来接近唐僧时,“三藏一见,连忙跳起身来,合掌当胸道:‘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住?是甚人家?有甚愿心,来此斋僧?’”(第二十七回)
请注意,我们的师父在行至深山遇到这么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时,全然忘记自己了进山时的恐惧与谨慎,他没有缓缓起身,而是跳起身来,这样的师父,还如平日里见人那般从容不迫吗?而吴公更为精妙的一笔,还在后面,我们的师父竟然如同连珠炮一般,一连问了三个问题:家住何处,家世如何,有何心愿。这还是平日里那个讲话慢条斯理的圣僧吗?常人遇到陌生人,尚知谨言而慎行,作为圣僧的师父,此刻却全然不顾了。妖精见唐僧问起来历,立地就起个虚情,花言巧语来哄骗唐僧。听完妖精自表家门,我们的师父竟然充当起了教导主任的角色:“圣经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你既有父母在堂,有与你招了女婿,有愿心,教你男子还便也罢,怎么自家在深山行走,又没个侍儿随从。这是不遵妇道了。”话题是不是越来越跑偏了?而且作为方外之人,唐僧竟以儒家的思想来进行这场对话,不会显得不伦不类么?即使唐朝已然三教并行,圣僧又缘何指责别人不守妇道?此刻不是更应该劝导他人注意自身安危么?
尸魔眼见就要得手,孙悟空化桃归来。妖精的手段怎能瞒过火眼金睛的大师兄?正提棒要打,长老用手扯住,悟空陈说此人是妖精,并且以自身说法“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吃人肉,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唐僧哪里肯信,只说是个好人。好一个巧心的猴子,似是看透了师父的小心思:“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什么经去!”长老顿时羞得光头彻耳通红。
佛家有云众生平等,此前在两界山时,悟空杀死猛虎,还做了一个虎皮裙,唐僧丝毫不曾动容,如今为何迟疑不决?除了怜悯,怕还是有些别的心眼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不仅关注自身的美,也欣赏美的人和事吧。我不能断然下结论说唐僧此时一定起了贪淫之心,但不可否认,对这么一个娇滴滴的美人,他是存有怜爱之心的。不仅如此,圣僧耳根颇软,听不得八戒撺唆,一言不合就念起了紧箍咒,西行路上,孙悟空为此遭受了多少苦楚!
师父女儿国受困时,师徒四人是如何解脱的?正是孙悟空出主意让唐僧先应允国王的亲事,待关文倒换之后,大圣使个定身法,将西凉国人定住,扬马西去。后遭遇蝎子精阻挠暂且不言,唐僧依照悟空的计策,假意应承女王,本身不就违反了佛家“不妄语”的戒律吗?我们的师父可不如剧中夜赏国宝那般与女王温情谴绻,书中的他更像是一个利用感情的“骗子”。依计合成六礼时,师徒四人出城,长老是慢下龙车,对女王拱手告别。佛家弟子见人不应当是合掌的吗?因何拱手,这一刻,一心向法的唐三藏更像是一个俗家之人,具有了尘世气息。
除此之外,唐僧更具有软弱、偏听偏信的弱点,有时候,他还有那么一些小性儿似的无理取闹。师徒四人入深山无处化缘时,他会责骂悟空:“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惫懒之心!”不仅如此,但凡师徒二人意见不合,而八戒又在旁撺掇时,孙悟空总免不了要忍受紧箍咒的疼痛。正如孙悟空所言:我那师父是个慈悲好善之人,又有些外好里伢槎(看上去人很好,内里却很难缠)。唐僧只对外人好,对自己人却尤为苛刻。而且纵观全书,最为苛刻的对象就是孙悟空了吧,猪八戒贪吃好色,四圣试禅心,八戒被吊至树上时,三藏却念他有一身蛮力,可以挑得行李,便宽容处置。而对孙悟空呢,总是感到不满,开口即骂,言语之间也丝毫不顾孙悟空的面子,一张口便是“泼猢狲、猴头”此类之言,这到底是因为爱之深,而责之切,还是因孙悟空有紧箍咒束缚而他能够肆意指责呢?恐怕两者兼有,心高气傲的齐天大圣,也甘愿听取教导与责骂,当真如他自身心迹的表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那么,弟子之中,悟空、八戒、沙僧,他们又更具有那些更为鲜明的性格呢?
不可否认,无论是剧里还是书中,我们的大师兄都是爱憎分明的,他反叛而大胆,决绝而又柔情,他一怒之下可以魂游酆都,销毁生死簿,使千万猴族获得永生;上可以大闹天宫,搅乱盛宴,盗食仙丹,踢倒八卦炉。天上地下无一能奈其何(当然除了后来如来的五指山)!但令我们所有人最动容的,还是他一心无悔,热血赤诚地保护唐僧西行。每每遇困手足无措时,他潸然落泪眼婆娑,尽管他知唐僧处处有难,步步该灾,却仍次次尽心救苦脱难,五百年前闹天宫何等威风!但每次为了师父,上天遁地四处求人,求菩萨,收了黑熊罴、鲤鱼精、红孩儿;求弥勒佛,收了黄眉大王;求太上老君,收了金、银角大王和青牛精,求如来,收了六耳猕猴、大鹏精。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可说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敬爱唐僧,三打白骨精后唐僧一通贬书断绝师徒情意时,他仍坚持给圣僧叩三个响头,感谢他两界山脱困之恩;师徒三人宝相国遭劫,八戒去请他时,他知唐僧爱干净,临走之前先去东海,“把身上沾染的妖精气儿洗了”。如此一个有情有义的齐天大圣,怎么不令我们动容!
毫无疑问,孙悟空是兼具神性和人性的,那么一路挑担的猪八戒又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
自从孙悟空在高老庄将其收伏,猪八戒似乎一直都不老实,四圣试禅心,唯有他一人色迷心窍,饱受一夜风雨折磨。西天路上,他嫉妒孙悟空能力出众,多次挑拨师徒二人的关系,使悟空平白遭受了一些苦楚。但同时,他呆憨而又真实,坦诚而又率性,尽管他好吃懒做、色心不死,却难得 听从师父教诲,毕恭毕敬。这样一个瑕瑜互见的人物,正是体现人性弱点的一个典范。我一直猜想唐僧之所以偏爱猪八戒而略疏离于孙悟空,正是因为两人都有人性的弱点吧,唐僧软弱,八戒懒惰,而悟空本领超群,却骄矜自功,这样来看,师父的偏心确是有原因的。
沙僧不管是在剧中还是书中,都看似是一个鸡肋似的人,然而细细思量,却又并非如此。首先,西天路上,沙僧牵马,十万里之遥,他承担着一个不可或缺的守护角色,其次在唐僧、八戒、悟空三人出现矛盾时,他更像是一剂润滑剂,调和着三人之间的关系,他跟悟空、八戒相比,本事稀松,但无论如何,他都是兄弟一同作战的助手,他不轻言放弃,每次八戒嚷嚷分行李时,他都好言相劝,可以说,如果没有沙僧,取经大业会更加艰难。
最后,《西游记》在五行相调方面也特别注重,书中多次出现金公、木母,它们分别指悟空和八戒,再加上白龙马,正与五行相匹配,更加预言取经队伍缺一不可。唯有戮力同心,才能完成脚下的漫漫征途。
昔时人已没,玄奘西行的旅途已定格在历史尘封之中,但西游记中的人物会永远闪耀在荧屏上,西游的精神也一直在代代传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种视角解读,只言片语,也仅为我的略略拙见。怀着一颗虔诚而敬畏的心,只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人生的西行路上畅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