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意愿矩阵,在生活中你会用吗?

我是个实用主义者,也是个工具控,具备MBTI中的SP这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

我看到任何一个结构化工具,我第一反应总是在想,这玩意咋用呢?并尝试去使用它,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一款常用的矩阵结构:能力/意愿矩阵!

能力/意愿矩阵

能力/意愿矩阵,在生活中你会用吗?_第1张图片

看上去挺简单的,是吧?

不过,有不少人都没搞清楚这个矩阵到底是咋回事。一些一知半解的人会告诉你,把员工分成这么四种类别,并辅以相应的管理手段云云。

这个矩阵只是按人来分的吗?

从【能力】和【意愿】两个维度看,似乎是按人来分的,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有个天大的漏洞。拿我自己举个例子。

“老易,你要在4小时内完成一场全程马拉松。”

对于这个任务,我是有能力也有意愿去完成,那么,你基本就不用管我,我自己会去报名、训练、参加比赛。

但,如果你和我说。

“老易,你去在那块绸缎上绣朵玫瑰花。”

对于这个任务,我是没能力也没意愿,你最好别找我,这就是典型的找猪上树啊(哎呀,这个自我牺牲好悲壮的样子,嘿嘿)!

所以,能力/意愿矩阵是根据某人去完成某项任务这样一个场景来划分四个象限的!

这个矩阵通常在工作中会被提及,甚至也有不少人会使用(虽然有些人使用姿势是错误的),那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到这个工具吗?

在生活中有个场景,我是经常会用到这个工具:和小孩互动时。

五一时,带儿子去玩,参加了一个攀爬的高空项目,他之前从来没玩过这种项目,买门票之前他在外面看了一会,他很想去挑战(高意愿),但这个项目家长是不能进去的,大量的高空行走是要自己独自完成的。

犹豫的神情

能力/意愿矩阵,在生活中你会用吗?_第2张图片

开始的时候还比较顺利,我就去上了个洗手间,回来时听妈说,刚才有个转角太宽,小家伙站也不是,蹲也不是,脸都吓白了,后来是教练从后面走过来,把他弄过去的。

我大致明白是啥情况了,就让我妈去旁边休息,我来看着娃,我想,他后面一定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即面对某些困难,不知该怎么办(低能力)。

这时,我周边有不少父母在冲着他们的孩子喊。

“加油!”

“你很勇敢!”

“你是最棒的!”

我顺着他们的叫喊方向,看到有几个小孩估计和我儿子一样,是第一次玩这个高空项目,有个小朋友都吓哭了。

那么,这个时候,只是不断的鼓励,真的有用吗?

我们再来看看关于和小孩子互动的能力/意愿矩阵,我稍微做了些调整,我把[低意愿低能力]象限的处理方式【放弃】(这个处理方式应该受到质疑)。换成了【分析+鼓励+指导】,我个人认为在和小孩互动时,这个象限会有些复杂,不能简单的归为【放弃】。这个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单独写篇文章聊一聊。

调整后的能力/意愿矩阵

能力/意愿矩阵,在生活中你会用吗?_第3张图片

​现在,我们回到小朋友所处的象限——[高意愿低能力]。这个时候,他更需要的是【指导】,换句话说,要告诉他怎么做,才能克服这些障碍,而不是喊口号式的鼓励,家长再怎么鼓励,也解决不了“怎么做”这个问题!

于是,我在下面根据他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做出如下指令。

“用右手拽一下挂在你身上的绳子。”

“脚踩在前面那根铁杠上,不要踩在绳子上。”

“左手松开,换抓前面那根绳子。”

“眼睛往前看不要往下看。”

等他完成这些动作并成功跨越障碍后,我才会和他说:“很棒,做得很好!”

当有些明显他可以轻松完成的项目,我就闭嘴,啥也不说,因为这时是处于[高意愿高能力]象限,【授权】就好,不用废话。

所有的结构化工具都是为了解决一些特定问题而存在的,它们有具体的应用场景限制,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有用、能用、会用,才是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能力/意愿矩阵,在生活中你会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