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之臣司马光

柳哲


社稷之臣司马光_第1张图片

司马光的沉着智慧,足智多谋,从幼年时期的砸缸故事,就已初见倪端。他刻苦勤学,锲而不舍的为学精神,奠定了日后编撰传世经典《资治通鉴》的基础。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大无畏精神与光明磊落的高贵品格,注定他成为君王的主心骨,肩负“社稷之臣”的重任,披肝沥胆,彪炳史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宋英宗年间出任谏议大夫,宋神宗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潜心编撰《资治通鉴》。哲宗即位,还朝任职。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去世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集》《家范》等。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为历代君王提供宝贵的治国安邦之秘诀。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在耗时长达19年的编撰过程中,司马光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一顿饭催几次才吃,不论春夏秋冬,夜间醒来,披衣挑灯夜战,夜以继日。

宋朝的时代,是文人广泛参政议政的时代,苏轼、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寇准、柳永等等,不一而足。偶尔,他们也犯“文人相轻”的错误,但很少因为政见不合而栽赃陷害,大是大非面前,能抛弃个人恩怨和私利,秉公而断,唯才是举。

司马光和王安石,同为大宋顶级文臣,一个保守,一个激进。司马光认为伦理纲常要保留,制度不完善要修改,不可全盘否定,主张“补台”;王安石改革大刀阔斧,追求彻底。他俩一生政见不合,水火不容,但他们都能公正公平、客观的评论对方,关键时刻,都能为大宋江山社稷,殚精竭虑,冲锋在前。

社稷之臣,自古不乏其人。他们都如齐国的晏子,臣只对社稷安危尽忠,而不必为君王的愚蠢负责;臣奉献于君的只是智谋和体力,并不包括人格和自由。他们被重用,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贬官而去寄情山水,习文弄墨,逍遥自在。敝衣箪食,人格独立,保留尊严地把自己“货与帝王家”的品行操守,难能可贵。

司马光的直言敢谏的刚正品格,为大宋多位帝王所推崇,连立嗣这等大事,也要请教于他。宋仁宗无子,一直为大宋的继承人选问题绞尽脑汁。病重之际,谁都不敢进谏,只有司马光一次次上书,情真意切,怕大宋皇权旁落。最后仁宗册封英宗为太子,继承帝位。神宗当了皇帝后,也常说“司马光这样的人,常在我身边,我就不会犯错误了!”神宗驾崩,司马光奔丧回朝,百姓夹道欢迎。

司马光一生节俭,反对铺张。他常教育孩子不要学习寇准,称寇准身为忠臣,晚年铺张浪费,喜欢满院子蜡烛照明,连厕所也不放过。司马光妻子去世后,亲戚朋友都劝他把丧事办风光些,可惜司马光只典当了一块土地,草草葬了妻子。

司马光一生诚实,从不说谎,他说自己一生无过人之处,只是平生所作所为,皆无愧于心。

由此可见,真正能被百姓拥护爱戴,又为朝廷所器重,君民双重认可,司马光无愧为社稷之臣!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稷之臣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