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手型2

尽管很多人说钢琴学习是音乐学习,脱离音乐去谈技术是不可理喻的,人在驾驭一件事物的时候肢体的感受也同样与音乐密不可分,但我们仍然有必要暂时抛开音乐来探讨一下技术与机能。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大家常说的“手型”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应该是问题。无论一个人会不会弹钢琴,或者见没见过钢琴,他都有手型的样式。既然是本能,为什么在钢琴学习中就成为问题?显然是人们对它的理解方式有问题。人们初学游泳时,教练们通常不会直接就教学生什么是蛙泳,什么是自由泳、蝶泳,而是泡在水里练习如何使身体找到漂浮的感觉。在这个过程里,你可能了解了在水里四肢需要伸直,需要屏住呼吸,一直到平稳地让自己的身体可以持续漂浮在水面上,无论你的志向是做游泳冠军还是仅仅作为锻炼方式,这一关必须通过。这就和初学者学习钢琴一样,“手型”仅仅是一个帮助学习者在钢琴上学会走路的概念。

其次,如何去理解“握鸡蛋”?握鸡蛋本身没有错,偏偏在教学中就形成了错误,这是因为人们没有正确认识到如何去握。我们的手掌关节如同腿的胯关节,胯关节在走路的时候逆时针方向运动才促使人身体的前行,然后再顺时针方向反弹回来。掌关节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手指去触键时掌关节朝琴键的方向延伸(其实是向里延伸),在琴键上支撑住的时候会形成一种握感。琴键在手指的下方,手指去弹琴,向下延伸的时候这种握感就存在了,那么大家所谓的手型也就自然形成了,触键之后,手指从琴键里自然反弹出来以便持续性地演奏。

所以,手型应该是问题吗?这是正常人的身体都有的一种能力,本不应该是问题。不过这并不能说明“握鸡蛋”不存在误区。这个误区的根本问题就是:在手指还没有触键之前就去握鸡蛋。不论音乐单就技术而言,演奏离不开放松二字。人身体的放松有两种,静态放松(比如睡觉)和动态放松(比如走路时身体的协调),演奏钢琴肯定属于后者。人站立一刻钟往往比走路一刻钟要累得多,因为原地不动时我们的两条腿一直在工作,丝毫没有协调放松的时间,而走路的时候总有一条腿得到短时间的缓解,所以能够工作得更持久。手指没去弹琴,就紧紧绷住组成握鸡蛋的形状,岂不是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和压力吗?这对任何演奏者而言都是“灾难”。

武宁老师对“握”痛批,其立场倒是可以理解,但可能造成误导,因为弹钢琴的动作中,手掌的握感不可或缺。怎样合理地“握”?简而言之有三点:锲而有舍、爱有释手、卸下包袱。我们经常以锲而不舍这个成语来褒奖一个人做事情的执着,但是在手指触键形成的握感这方面,就不能这么执着,钢琴的击弦原理就是如此,榔头击打琴弦后返回原地待命,而不是盯着琴弦不放。手指向琴键延伸触键形成握感后,应该舍掉握感给琴键的压迫力,因为榔头已经不在琴弦上了,纵使你有本领把琴键捅透它也不会重新击打琴弦,所以要锲而有舍。这样会让自己爱有释手,因为手指触键后需要其他手指准备弹奏其他音符,其他手指仅仅需要待命准备,而不是紧绷不放,在这个状态里,不触键的手指可以有一定范围伸缩的自由感,而不是约束感,所以在第一步舍掉握感的同时,还要释放开其他手指的关节以便于根据作品的要求去触键。如果你手里一直“握鸡蛋”而不放手,就等于给自己栓了一根绳子,先不说音乐问题,这种感觉自己也会很不舒服,谁愿意在不舒服的状态里工作呢?所以,要卸掉关节中所有的包袱,触键后的握感不仅没有造成压力,反倒是像打开一把锁一样让身体有一种卸掉包袱的轻松感,所以一个钢琴家可以在舞台上坚持那么长时间的演奏,这不是什么秘密,而是初学者都应该要找到的一种亲身感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手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