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炒作”的角度重新解读“辱母杀人案”

最近经媒体报道,“辱母杀人案”得到了举国关注,公众的情绪一时间达到了高潮,大众对追债者的行为感到气愤,极力维护那个为救母亲而犯罪的儿子,痛斥法院的不公与当事民警的不作为。。。然后山东高院重审,山东省公安厅介入调查,连最高法都对这件事表达了关注,新闻的焦点在于这种情况是否属于正当防卫,无期判决是否过重。

然而从各大新闻网站评论区,以及微博的讨论来看,吃瓜群众们对于法律的讨论好像并不在乎,他们真正所要的只是口中的“正义”,而不是事实真相。以下是先后披露的两段新闻

血案发生于2016年4月4日。催款人杜志浩脱下裤子,用极端手段污蔑苏银霞——当着苏银霞儿子于欢的面在11名催债人长达一个小时的凌辱之后。。。情急之下的儿子摸出一把水果刀乱捅,催债人员杜治浩被捅死。女企业家苏银霞曾向地产公司老板吴学占借款135万元,月息10%

被暴徒侮辱的企业家苏银霞,除了欠很社会的钱,还欠其他人几千万,其中浦发银行就欠了800多万,聊城润昌农村商业银行也申请查封苏银霞570万的资产。实际上她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非法集资的犯罪嫌疑人,事发前警方已经在调查了,苏银霞的老公早就跑路了,姐姐因为非法集资已经在服刑了,同时,苏银霞自己也是在放贷,这些都是公开的资料。

我想,如果当初写这篇文章的南方周末记者,把当事人被追债的背景写上去,肯定就不会得到大众的如此同情了。后来的事件发展也确实说明了这件事实质上就是“黑吃黑”。

这一新闻事件在炒作上是极为成功的,但事后细究起来,才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片面的煽情故事罢了。当你相信媒体说的都是真话时,你就已经被“套路”了。

所以对于任何新闻事件,我的态度是“姑且听之”,不要太当真。这不是麻木,而是基于的理性判断。

新闻要的是“流量”而不是“真相”。给大家讲一个我经历的新闻事件,也是一宗命案,影响虽没有这个事件那么大,但媒体的观点耐人寻味。一个多月前,武昌火车站发生命案,一个老板与一位顾客因为一块钱而发生冲突,那位顾客便持刀将老板头颅和左臂砍下,还在其身上又砍了很多刀。我当时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了这个新闻,文章大体是说老板欺负顾客,本来招牌上写的是四块的热干面非要收五块,老板做生意不厚道,评论区一片“真是活该”之声;我的一个朋友也给我提起了这件事,从他口中说出来的则是另外一幅场景,老板与妻子离婚已经几年了,只有一个孩子,生活艰难,过年没有回家,就想着趁着春运人多赚些钱,然而却发生了这样的事,真是可怜。他肯定也是在主流媒体上得来的消息,然而同样一件事,两家媒体的报道却各执一词,这岂不是怪事一件。可当我明白了新闻的流量逻辑,便知道了这不过是两种不同的吸引人关注的方式罢了,不管是贬斥还是同情,新闻人要的都是流量而不是真相。

那些并不是很在乎流量的官媒又怎么样呢?我举一例子,一年前有一则新闻估计很多人都还记得,“一大学生被骗8000后身亡”,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一场大讨论,接下来的几天,相关的其他新闻也被报道,“XX被骗也死了”“国家应该加强立法”。其实电信诈骗这些早不是新鲜事了,每个人肯定都收到过诈骗电话,诈骗短信,在这件事前肯定也有死人的事件发生,只不过没有报道出来罢了。如果你关注了这件事的后续报道的话,就会发现在这件事发生没多久,国务院就颁布关于规范电信运营商,防范电信诈骗的方法。一向行事迟缓的我国政府,在这件事上能如此之快的拿出法案,令人惊叹。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这方案就是提前已经准备好了,前期的那些报道只不过是在制造声势罢了,积累舆论的关注,然后在发布方案,这样才让更多人关注到了政府做了这件事。如果只是悄悄的发布方案,又有谁会知道政府做了事呢?所以官煤报道到永远都是党的政策好,如果哪一天开始骂政府,那肯定也是“周瑜打黄盖”。

那些新闻评论更是一家之言,几乎不能信。要说新闻最擅长的是什么?肯定非炒作莫属。这两年吹的特别响的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你是否还记得那些词“3D打印”“O2O”,这两年怎么不吹了呢?因为有新的概念可以炒了,媒体最喜欢追的是热点,最喜欢表达的是所谓的“趋势观点”,他们不怕打脸,等到热点过了也就没有人关注了,当然也不会有人去深究他们说的对不对。这是人性使然,媒体是把人性的弱点运用到了极致。印象很深的另一件事是中国高铁,它在主流媒体上所受的遭遇可谓神奇。刚开始建高铁那会儿,几乎所有媒体都在骂,说高铁不赚钱,铁道部负债高,建高铁劳民伤财还没有什么产出;现在呢,几乎主流媒体都在夸,高铁带动区域经济联动,高铁激发了中国创造,中国高铁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等等。由此可见,媒体对于一件事物的认知能力也十分有限,和平常人一样都是不断迭代更新的过程。参考是可以的,判断还是要自己做。

最后我还是那句话,对于媒体的观点“姑且听之”,不要太当真。在我看来媒体最大的受众应该就是网上那些闲的无聊喷子,“吃着地沟油的命,却操着中南海的心”,把自己放在道德高地上 ,就以为自己高别人一等,多么可笑啊多想些实在的事,多干些实在的事才是正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新闻炒作”的角度重新解读“辱母杀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