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最“美”教师评选活动的反思

——兼谈“以美启真”的中学美育

内容摘要:近些年最美教师评选火热,但有媒体哗众取宠之嫌,也对教师职业之美存在误导倾向。本文立足于对教师职业美之根本问题的探索,对媒体所推广的最美教师标准与范式进行考察,对中国目下教师平凡之美、点滴之美却容易遭受忽视的现状进行反思,并在中西教育交流视野中,叩问如何以美启真、如何让真情流露与美的自然流露进入课堂?并进一步对中国当下培植教师职业之美的土壤与环境进行考察与反思,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最美教师  平凡之美  以美启真  中学美育

近几年,我们经常在电视、微信等媒介频见某一行业的“最美”评选,以前耳熟能详的“标兵”“劳模”等字眼已被“最美”取代,虽然称号有所不同,但评选标准变化不大,当选的多为“焦裕禄”式的先进人物:为了大家舍小家,呕心沥血地忘我工作,最终,如果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就当选为“最美”。在各行各业中,教师这一职业的“最美”似乎更难评定,何为“最美”?又如何判断这一职业的美呢?

(一)媒体所推的最美教师

1、最美教师相关事迹。

大家可能都看到过这么一则报道:某某教师教学成绩突出,深得校领导信任,就一直带着毕业班。尽管她是一个五、六岁孩子的母亲,为了不负众望,她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一次,晚自习之前,她才发现女儿发烧了,喂完药后她想让孩子睡上一觉发下汗或许就好了,然后就撇下孩子一个人在家,自己急匆匆地赶往学校。待她晚自习结束回家,女儿已烧到人事不知,经过医院一番救治之后,孩子却仍因高烧过度导致失聪…

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一把推开了两个学生,而自己却被车轮碾压,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

汶川地震,26岁的袁文婷老师生命的最后时刻,保持着这样的姿势定格在人们的心中:她背向门口跪在讲台上,瘦弱的双臂撑得很开,形成一个保护伞的形状。在她的手臂下,藏着九名学生…

2、“最美”代价惨痛,有道德绑架之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些最美老师让大家感动震撼的同时,不禁也为其扼腕叹息,这一例例触动人心的“最美”为何淌着血滴着泪呢?难道教师的高大形象的树立非要建立在“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境界之上吗?意识流小说的先锋代表伍尔芙的作品1.里有句话很让人深思:“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庆典。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

(二)中国遭受忽视的教师平凡之美

在某学校的全体教师会议上,该校的校长对近期学校常规检查进行通报,说到他巡视课堂时发现某一老师上课时讲的是口干舌燥,下面的学生却无动于衷,小动作不断,可能联想到该班不尽如人意的成绩,校长顿时义愤填膺,大手一挥,桌子一拍:“教什么教,这样也配当老师?”尽管该老师平时兢兢业业,对待学生尽心尽责,但是在领导和家长眼里,成绩不理想,他所做的一切必然抹杀带进,这样的老师更谈不上评先评优评美,充其量只是一教书匠而已。事实上,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教书匠在默默无闻地坚持在教育一线上,有匠心的名师也有,可名师如同金凤凰,2.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更多的普通学生和普通学校需要务实的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十年二十年如一日不求回报地辛苦耕耘,而融入每日课堂的点滴之美是很难演译成值得上媒体采访的“最美”,但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教育更需要保护珍惜的正是这些平凡之美。这些不易觉察的“美”若没有懂得欣赏的慧眼关注,就宛如滴水汇入大海,碎石堆成海岛,很容易被身边的人忽视,甚至贱踏。别看教师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讲课、备课、批改作业、岗位培训等,看似和大“美”无关。早在民国时期,教育家蔡元培就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以美启真应该成为教师工作水到渠成的最佳成效,教师自身切实感受到美的体验,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渲染,这种美的传递是师生之间最为欣悦的情感共鸣。

(三)中西教育交流视野中的“教”之美

1、以美启真。

那么何为3.以美启真呢?一言以蔽之即通过美去发现事物的真。歪曲人性,片面地突出“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这是媒体哗众取宠的推广方式和某些出于政治目的的伎俩。很多美学专家在著书立说时都力求为美下定义,可在美学家朱光潜看来,无非是把一堆抽象词藻整合在一起。歌德说过: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耀的影子,它总是躲避着被定义所掌握。虽然定义难下,但美的体验人皆有之。知识若与美相遇,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通过美的途径达到知识的殿堂,这一过程犹如水乳交融,也是从“美”升华到“真”的一个过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

2、“真”的源头。

笔者从教十七年有余,阅师无数,领略过各种的美,但印象深刻的却是去参加中美合作教师培训时遇到的美国外教。那次培训是全英语教学,对参训教师来说都算首次,口语和听力的障碍让大多数老师都很受挫,在课堂上明显感觉自己是困难生,尽管如此,大家却求知若渴,每节课生怕漏掉任何的知识点,无论强度多大,多么疲惫,都要提起十二分精神密切关注外教的解说。究竟是什么如此吸引我们这些学困生呢?在细思之后,唯一的解释,就是美。 一是西方文化之美;二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碰撞之美;三是教学专业素质之美。中美桥是个旨在让中国老师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公益组织,远赴中国的这些外教除了热爱中国,也非常热爱教学。Sarah老师是一个七十多岁高龄的老太太,依然热衷于运动,每天都要去晨练,因此认识了一个有着同样爱好的中国老太太,两个老人虽语言不通,但丝毫不影响友谊的建立。一天中国老太身体欠佳不能如约晨练,Sara上课前说到这个中国朋友早上没来就眼眶泛泪,这让大家非常惊讶,“哦,天啦,外国老太怎么在课堂上轻易流露真情呢?”在中国,人们似乎都耻于在公众面前表达真实情感,何况一个教师在课堂之上?难道不应即便是生病也假装坚强,即便是刚刚遭遇不幸也得假装镇定吗?不得影响教学吗?同样的触动的是在一节诗歌赏析课,诗中涉及到美洲野牛因着人类的伤害濒临灭亡,Sara在诵读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悲天悯人之神情,我们一群置之度外的中国人不得不放下冷漠,与她共同走进诗歌,与诗人同悲同叹;另外一个外教Adrienne是个如同卡门般有着吉普赛风情的美女,在美国是教西班牙语,也带着西班牙女郎特有的狂放不羁的野性美,浓郁的异域色彩深深地吸引着大家的眼球,上她的课非常赏心悦目,当我们在参与团队活动时,她曼妙娉婷的身姿总是如一芭蕾舞演员般穿梭在教室内,对我们不时鼓励点评,她迈出的每一步都犹如舞姿翩翩,又如凌波微步,学生们的注意力怎么不会追随她的步伐呢?像如此的课程师生之间谁都享受到美的幸福,老师有传授的成就感,学生有受教的积极感,这就是美育价值的最高体现。

(四)对培植教师之美土壤的反思

1、客观看待教师一职,与时俱进。

美的培植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环境,也需要呵护才能成长。如今的中国教师,一面被神化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一面又被戏虐为臭老九,旧时更有一说:家有二斗粮,不作孩子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师的薪资待遇总是赶不上GDP的上涨幅度,生活的捉襟见肘让很多教师即使有书生意气,却难以挥斥方遒,上有家长领导压着,下有成绩学生顶着,内有业务学习逼着,外有世俗物欲惑着,头上还要时时悬着为人师表的碑坊,稍有不慎,从上至下的各方神圣,立马就会将你碾压成土渣,无论何人都有资格占据道德置高点对你横加指责、恣意鞭挞。可爱的学生们若是三观端正,家教严明,对老师还会尊敬礼遇。反之,若是视学习为粪土,那么,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俨如猫与老鼠。更令老师头疼的往往是问题家庭出来的问题孩子,虐你千遍不为过,你还要待他如初恋,网络上传播的殴师视频可见一斑。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中讲述的一件事:“有一次,蔡老师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轻轻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打我的意思。”这事若放在今天课堂上,将演变成:“有一次,蔡头的教鞭眼看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挡,教鞭猝不及防地落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愣了。机智如我,反手再一把抓住教鞭,狠狠一甩,XXX,想教训我,不打残你,我十几年白混了。”诸如此类的课堂事件一旦教师动怒或带情绪化,很容易就发展成课堂事故,熊家长一味偏袒態孩子,领导一味只求息事宁人,主管单位高举未成年人保护法,各路看客再在一旁吆喝鼓吹,老师的内心自然受到一万点伤害,职业积极性必然严重受挫,职业倦怠感、厌恶感必然滋生。师者,本是承担授业解惑一职,倘使师道尊严不复,何来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呼吁为教师的美创提供适宜的环境。

因此,最美教师不评也罢,中国的教育事业岂能靠几个最美教师献身其中?为广大教师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教师能够自由舒畅地投入教学当中,享受传授知识的乐趣,才是教育管理者和职管部门应该着力促进的民生问题,更是福荫后代,造福子孙之要事!毕竟,教育乃百年大计,教师与教育之关系,如同唇齿,唇亡齿寒。所以少些对教师的道德绑架,多些人文关怀,让教师真正美起来,教师的灿然绽放,才是教育的春天,也是孩子们的春天!

注释

1、伍尔芙《笑的价值》。

2、出自巜庄子.秋水》中的巜惠子相梁》。

3、李泽厚的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杨斌巜教育美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光潜《谈美书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最“美”教师评选活动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