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教育链上鄙视别人家孩子……》你让我忍不住了

最近看了一篇霸屏级的文章,叫《你在教育链上鄙视别人家孩子,它站在食物链顶端鄙视你》。

文章说的是,一个2010年出生的孩子,从小在贵族幼儿园读起,一直读到美国前50大学,但刚毕业就失业了,甚至还不如一个读职高的学生,主要原因是受人工智能的冲击。

《你在教育链上鄙视别人家孩子……》你让我忍不住了_第1张图片

△作者原文

文章用一个无法证实的预测,倒推了(暗示)一个观点,“人算不如天算”你费心费力的把孩子送进哈佛耶鲁最后也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未来变化太快,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面前,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

作者还好心提醒家长,不要局限眼前,要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他觉得对孩子最重要的三件事是:第一身体好,第二心理素质好,第三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和再学习能力。

粗看下来,整骗文章都言之凿凿,表达正确,但细细一想,整片逻辑、观点都有问题,诸如“未来孩子,哪怕你多精心培养,可能一着不慎就让他毕业就失业”,这种观点实在太偏颇,甚至恶心。

实在忍不住了,我必须说几句。

(后台回复鄙视链可看全文)

01

这种想法太OUT

与现实脱节

我得承认,我们把孩子送进名校,当然是对他未来有期望,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孩子有个好工作,好未来。

但在我小时候,毕业工作还包分配的年代,我的父母辈们就清楚一个事实:把书读好,进名校,只是增大了有个好工作的概率。用我们那边的土话就是,半只脚踏进了好单位。(还有半只脚没进呢!)

我们为了孩子能有好工作,而把孩子送进好学校,这是愿望,但好学校好工作,这是事实。

前不久,不是还出了个新闻,一个94年考进人民大学的大学生,最后因为各种变故,丢了工作,还靠低保养活吗?

当年的“天之骄子”,也会跌落凡间,现在市场自由竞争状态下,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如果我们还抱着进好学校=有好工作的认知,我们是不是太out(落后)了?

二十年前就存在毕业了就失业的现象,未来毕业就失业更是正常现象。谁的工作不是自己努力找到的?

另外,100个普通学校里面,总有一个混的好的,反之,100个好学校出来的,也总有一个混得差的,如果你拿这两个人比,这种比法合理吗?

从长远看,从大概率看,读书的肯定比不读书的混得好,好学校的肯定比差学校的混得好。

如果以个案,以一时一地的情形来反推,得出读书无用,花钱费力去好学校读书是错误,那这也太不科学了吧。

作者那么写,有很强的误导性,即便这个预测成为个别事实,但会成为普遍现象吗?会吗?

如果人工智能兴起,大家可以想一下,谁会是最先失业找不到工作的那批人,是一路精英教育,最后国外留学成长的人,还是国内某个职高毕业生?

《你在教育链上鄙视别人家孩子……》你让我忍不住了_第2张图片

△作者原文

这个作者大概忘记了,人工智能的兴起和推动者,正是那些美国前50大学毕业生,他们不仅有更多机会接触前沿科技,而且他们就是在创造前沿科技,他们不只是在社会发展趋势前面,他们就是在创造社会发展趋势。

而真正被动影响者,才是在中国读职高的的学生(文中的子涵),上游决定了怎么发展,中游决定怎么分工,下游只有接受分工。

这才是社会现实,而不是意淫出来的职高生因为选对专业,轻松逆袭国外高材生。

02

为了说明观点

乱假设

我明白这个作者的心思,他其实说就想说,人工智能将给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未来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为了强调他的说法,他就提出了这么一个“假设”:你辛辛苦苦把孩子培养成精英,转瞬之间,面对人工智能,他就跌落在谷底。

前面我已经说过了,这个假设不值得推敲,也无法验证的,更与现实相悖。

有时候,我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常夸大其词,举一些很极端的例子,同样作为写作者,我能理解这位作者的写法,但理解不等于支持,因为我们的言论公开,开始传播,成为白纸黑字,多多少少是会影响人的,文字工作者尤其应该避免成为危言耸听的发端。

举一个真实例子,我读大学时,在《读者》上看了一篇文章,说甘肃一个叫民勤的地方,用水特别紧张,很多人都搬走了,但有一个人一直坚持,在那里种梭梭,这个人为了节约用水,用一杯水洗头,用一杯水洗脸。

这相当触动我,我无法想象,用一杯水怎么洗脸,用一杯水怎么洗头。如果用影像记录这个画面,肯定相当震撼。于是我费了很多劲,找到那个人。

见了面,看到他用水洗手,洗完就把水倒了,没看出节约的样子,我问他,报道上不是说你用一杯水洗头,一杯水洗脸的吗?

结果他告诉我,这只是文学上的一种夸张手法,没有的事。

我心直接沉下去了,原来一切都是假的,我被一篇文章骗了,那一刻我不知道我该如何面对我的同学,我的辅导员……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文字是会影响人的,观点是会影响人的,你说的话,可能会改变别人的人生轨迹。

很多家庭、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本身就是纠结状态,要不要、该不该大力投入教育,他们对孩子未来既抱期望,又有隐忧。

个人觉得我们不该为了证明自己观点,为了博眼球,去利用这种隐忧和担心,说一些不恰当的例子,造成恐慌,影响家长理性抉择。

03

面对人工智能

我们更需要接受教育

这篇文章荒唐的一面,还在于没有考虑教育也是动态向前的。

在他的假设中,我们的孩子要用现在教育方式,教育成果,去面对未来社会。但用脚趾头想,也知道,未来教育肯定会变化的,我们一直提教育现代化,教育要与时俱进,现在教程基本5年一个迭代,就算比市场反应慢,也不至于脱节那么多。

有人说,现在国内教育体系是为工业化服务的,不是为后工业化服务的。

嗯,这句话有道理,美国人也意识到了,所以 STEAM 教育才在美国那么火,所以国内很多国际学校都引进了 STEAM 课程。

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在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学校,人家早都想到这一点,并找到破解之道。

工智能越发达,社会变化越快,我们反而更需要依赖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适应、引领这个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而不是反过来,因为变化快,所以我们就别送孩子去学校,去好学校,反正你在学校学到的都没用,这什么文盲逻辑?

你不想被动挨打,你就要成为先出手的人,而更明智的是选择成为裁判,由你来定规则。

另外,我想说的是,作者认为,父母花很多钱,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就是为了找一个高收入工作,让孩子从碎钞票机变成印钞机。这把父母对孩子的爱想的太狭隘,太功利了。

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到好学校,接受国际教育,只是为了让孩子看更多,体验更多,接收更多,然后由他自己来定义自己的人生,定义成功(摆脱狭隘功利的成功观),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04

人工智能不是洪水猛兽

我们也不用害怕失去工作

这篇文章能火,不在于作者观点多正确,而在于作者利用了大家对未知事物(人工智能)的恐惧心理,然后夸大渲染。

就像我们常在朋友圈看见的,《再见,余额宝,马云担心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这10种食物都有毒,你却天天在吃》这类文章。

你正儿八经的写一篇对大家用帮助,有用的文章,却怎么也比不过那些谣言,因为三观正的文章,大家懒得传播。

现在小编难当,为了阅读量,大家都很拼,恭喜那位作者,他如愿以偿,完成了自己的十万+,可……

《你在教育链上鄙视别人家孩子……》你让我忍不住了_第3张图片

说回人工智能,目前分3个观点:

一个是觉得可怕,会有威胁;

一个是觉得不值得在乎;

主流观点是,这个东西有利有弊,但整体看来,对人类是利大于弊的。

人工智能根本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如果真那么可怕,那腾讯、阿里、百度这些大公司,花那么多钱去研究干嘛,大家不是应该坐下来慢慢思考要不要人工智能吗?现在害怕人工智能,就好比几百年前,农民害怕蒸汽机一样,要去破坏机器。

想一下,人工智能会大大提高效率,避免重复性工作,帮大家减少工作量,我们这些工作的人,最大的理想,不正是不用工作吗?

所以,我也大胆做一个不负责任的预测,在未来,因为人工智能崛起,找什么样的工作,甚至有没有工作,根本不是大家关心的事情(科技进步能让所有人过得更好),我猜那个时候,比起找工作,大家更关心的是怎么打发时间,怎么娱乐,怎么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人工智能兴起,对人类来说,真正恐怖的不是失去工作,而是如何抵抗漫长闲暇时间下的无聊与寂寞。

为了打发时间,有人无聊打喝酒打牌,有人无聊看戏剧读书,你想让自己孩子怎么过自己的一生呢?

这个时候,教育,好学校,好老师的价值和意义才凸显出来,因为除了充裕的物质生活,我们更需要自足的精神世界。

我们需要一个老师告诉我:你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我们需要在学校里养成自律、自制的个人习惯,我们的正直、诚实、坚持、智慧,帮助他人……需要在学校养成,生根发芽。

比起丢掉工作,失去教育带给我的这些东西,大家不在意教育的意义和本质,才让我觉得可怕。

关注“远播教育”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咨询~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在教育链上鄙视别人家孩子……》你让我忍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