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这首诗是对周天子执政大臣太师尹氏的批评和周天子本人的指责,认为他们不肯勤政躬亲,任用奸佞宵小,致使朝纲混乱,天降灾难,希望他们能够尽到应有的职责,善待百姓。一般认为这首诗针对的是周幽王。
第一节,“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巍峨的终南山,山石耸立高峻。声名赫赫的太师尹氏,民众都瞩目于你。为了国事忧心如焚,从来不敢开玩笑。国家已经衰落成这样,你竟然还不问不管。
第二节,“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憯莫惩嗟。”巍峨的终南山,山峰重峦叠嶂。声名赫赫的太师尹氏,为何执政有失偏颇。苍天降下祸患,丧乱之事太多。老百姓怨声载道没有好话,你竟不曾有半点惭愧叹息。
第三节,“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大师尹大人啊,你是周朝的砥柱;你执掌国家的大权,天下四方都靠你维护。天子需要你辅佐,百姓(因为你的指引才能)不迷惑。得不到苍天的眷顾,你不该让我们这群人困苦。
第四节,“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不肯亲自执政,天下百姓不会信任;不肯过问政事,也请不要再欺瞒国君。静下心来以身作则,不要让小人危害国家。那些靠裙带关系的小人,不应该让他们得到肥差。
第五节,“昊天不佣,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上苍不肯普照,降下如此的灾乱;上苍不肯眷顾,降下如此的灾难。君子如果能够降临,老百姓的心才会安定。君子如果能执政公允,老百姓的怨气才能远离。
第六节,“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上不肯怜悯,祸乱至今没有安定。祸患随着时间滋生,老百姓心中颇不宁静。忧心痛苦如醉酒,谁掌管国政无所成?自己不能事必躬亲,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第七节,“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驾着雄壮的驷马,驷马脖颈粗壮。我看着四方,心头茫然不知向何方驰骋。
第八节,“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你刚才还在耍横,盯着手中的长矛(想跟人干仗)。很快就平息下来面带笑容,好像与宾客把酒言欢。
第九节,“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老天爷总是不公平,害得我们的君王心神不宁。太史不但不在心里反省,反而抱怨其他人行事端正。
第十节,“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我的父亲作了这首诗只为讽诵,希望能探究国君内心的痛苦。或者为了感化你的内心,让你关心天下的百姓。
节,通“巀(jié)”,嵯峨,山势险峻。岩岩,山崖高峻的样子。师尹,一说大(tài)师和史尹,一说是太师尹氏。大师,西周掌军事大权的长官;史尹,西周文职大臣,卿士之首。具,通“俱”。惔(tán),“炎”的误字,火烧。卒,终、全。何用,何以、何因,为什么。
有实,即“实实”,广大的样子,有草木繁茂、山石重叠之意。《诗经》中经常使用“有+形容词/副词”的结构,相当于形容词或者副词的叠用。猗,同“阿”,山阿,山丘高陵。荐,再次发生饥馑。瘥(cuó),疫病。憯(cǎn),曾、乃,竟然。
氐,借为“榰(zhī)”,屋柱的石磉。均,通“钧”,制陶器的模具下端的转轮盘,这里代指掌握国家的权力。毗(pí),犹“裨”,辅助。吊,通“叔”,借为“淑”,善。昊天,上天、上苍。空,穷。师,众民。式,应、当。夷,平。
殆,及、接近,这里指危害。琐琐,细小卑贱,这里指盘踞在朝堂的奸佞宵小。姻,儿女亲家;亚,通“娅”,姐妹之夫的互称,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连襟儿”、“对襟儿”。姻亚,统指姻亲襟带关系。膴(wǔ)仕,厚任、高官厚禄,也就是今天常说的“肥差”。
佣,通“融”,明。鞠讻(xiōng),极乱。讻,祸乱。惠,照顾、眷顾。戾,暴戾、灾难。届,临。阕,息。式月斯生,应月乃生。成,平。卒,通“悴”,作动词,使……憔悴。牡,驾车的驷马。项领,肥大的脖颈。蹙(cù)蹙,局促的样子。茂,盛。恶,憎恶。怿,悦。覆,反。正,规劝纠正。家父,本诗作者,周朝的大夫。诵,诗。讹(é),改变。畜,养。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本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诗的作者是周朝的贤大夫,他对周王朝朝纲败坏、权臣庸碌、国君浑噩的现象极为不满,所以才写下了这首诗,希望通过这首诗来达到“讽喻”的目的,给周王和他的太师提提醒。虽然进行了看似猛烈的批评,可却始终坚持着安定王室的原则,对事不对人,而不是纯粹的“逞口舌之快”的詈骂了事。
全诗一共十节,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说第一部分。第一、二节,以南山的巍峨之态起兴作比,指出周王朝的当朝权臣太师尹氏未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是民怨和天灾的根源所在。
第二部分,第三节到第六节,有了前两节的铺垫,这四节对太师尹氏的尸位素餐之举进行了详尽的列举和抨击。尤其是第四节、五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先痛斥太师失范之举带来的祸害,然后再说如果能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自然能消弭祸患和民怨。
第三部分,第七节到第十节,则是怨念的大爆发。诗人愤怒过了,提醒过了,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叹息,堪称“怨天尤人”、“痛心疾首”大合集。最后,点明了这首诗的作者是周朝的大夫,他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为了规劝讽喻太师和国君,希望他们能多考虑考虑天下的老百姓。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里的“师尹”指的是两个人,王国维先生持此说,认为“师”指的是掌管军事的太师,“尹”是掌管文职的史尹。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这首诗规劝的都是周王朝包括周天子在内的执政者,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孔子对《诗经》的作用,进行了概括,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以这首诗来看,很好地体现了“怨”字,也就是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进行批评,以达到净化社会环境的目的。这首诗虽然看起来像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战斗檄文”,可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王室的统治。可贵的是,作者一直把民心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上。
诗经专题第191篇,总第19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