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终结》里寻找回家的路

2017年10月14日
本以厌倦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评说,所写下的文字都是带着本质的缺陷——偏见。
大乱后必有大治,大治后必有大乱。每次惨烈的战争结束后都会有一段休整期,给战胜者一个利益重新调整和分配的机会。第二次大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重塑,已经有无数学者进行过深刻分析,在此无需赘言。四十多年后以“柏林墙倒塌”和苏联解体等事件做为终结,又开始了较长时间格局的重新调整。


在《终结》里寻找回家的路_第1张图片
推倒柏林墙

在《终结》里寻找回家的路_第2张图片
苏联解体

在《终结》里寻找回家的路_第3张图片
苏联地图

作为这场对抗的“亲历者”,那一年刚好出生。虽然在东北农村百姓不清楚事件对生活的具体影响,像无法评定改革开放对于南方开放地区老百姓的影响一样模糊,不好用实际感受具体准确地分析,但影响是绝对存在的。因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政治所影响,谁都无法脱离“政治”而独立生存,这句话我不知道如何才能更佳准确地表达,有将政治的概念夸大化的嫌疑。比如在曾经的计划经济年代几乎买不到锅碗瓢盆之类的小商品,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开放后,“市场”上能够找寻到合法的商家进行销售。这并不仅仅是人的思想的提高和改变,而是在政治层面上的改变,这样的例子太多。如果没有根本的竞争能力最好还是选择一个比较适合自己且安全的职业来做,而不是非得趟政治这潭浑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能做的是远离纷扰,远离斗争,远离政治。


在《终结》里寻找回家的路_第4张图片
炮筒与玫瑰

在成长阶段听过长辈叙说并解释了那个年代的巨变对于国人对于老百姓的影响,大多数认为良好制度应该会继续健康成长,反而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没有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许这种思考在那个年代是官方思维吧,具体的民间思想还不太了解。但是苏联失败的教训我们不得不有自我独立的思考,非常有必要借鉴,很多时候研究苏联就是研究我们的国家。
在《终结》里寻找回家的路_第5张图片
红旗落地,苏联解体

世界又一次陷入了兴奋和危机之中。兴奋的原因是有人认为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彻底战胜社会主义的“专制独裁”而成为值得骄傲的未来完美制度,福山可能就是之一。危机是在战略对抗的真空期暗流涌动,一枝独秀的态势让人怀疑,会延续多久。实际上后来发现真正的对手并不是以国家为基本单位,而变成了泛化的力量集团,松散却力量强劲。战争并非仅仅是火力的对抗,更是全面的战争,形式已发生裂变,似乎在朝着乔良教授的理论分析方向而去即超限战。看欧洲中世纪或者再前一点的电影,偶尔会出现部队指挥官一对一决战定胜负的场景,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也许未来的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这个决战一样可笑。既然作战样式已经发生变化,最可怕的就是无法感知如此之变却依旧固步自封。
1989年10月,柏林墙被推到,这年春天,弗朗西斯·福山为《国家利益》杂志谢了一篇“历史的终结?”文章,作者用的是问号。苏联解体,一大片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转变成民主选举国家。1992年,福山把历史的终结一文扩展成一本书,就是这本《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在《终结》里寻找回家的路_第6张图片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在《终结》里寻找回家的路_第7张图片
福山

一日在自己所写的微博里搜索“历史的终结”,本是希望将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拷贝出来集中总结,却看到2014年5月在写的一段话:“以前我总是关注苏联解体的原因,其实可以把视角放大再放大,有很多问题可以这样的回答,突然之间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难道这些仅仅是历史的笑谈?不是,历史终结与开始在遵循着某种条件,与金属疲劳系数有点同类感。极限概念甚至也可以用到历史分析!”现在难以回想当时的心态和认知态度,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这样写?也许那一段时间我还是沉浸在寻找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中吧。

在《终结》里寻找回家的路_第8张图片
湖北省图书馆

另外2015年9月在武汉期间我有写到:“三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世界海盗阶段,世界宪政阶段和世界贸易阶段。原来是这样?还可以这样分类! 了解福山的思想对于思想的启迪很有帮助,他的那本《历史的终结以及最后的人》确实不那么容易明白,现在的世界有没有发展上限?最终我们要走向哪里?”当时一定是知道有《终结》这本书,但绝不出自理想国系列,因为书名的翻译还没有将“以及”改成“与”字。像很多人一样,当时一定是被如此宏大的书名所误导,甚至是通过书名的十一个字来总结此书的总体意义。我感觉应该是因为“终结”和“最后”两个词语让我有强烈的危机感和好奇心,长时间沉浸在历史故事,希望找到这个终结是什么,或者是那一份顿悟。
读罢此书,能够在电脑里面写下如此多的废话,说明此书对我有一定的刺激,根据往常的经验,字数越多刺激越强烈,真不清楚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会写出多少废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终结》里寻找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