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这部独立电影前先谈下阅读,好像是两回事,在我看来却是一回事。
从大的方面看,都是属于文艺范的,只不过一个以文字来表现想象的世界,一个是影像来表现看上去的世界。若都尽信这两种,估计会走入偏门,特别是后一种影像的世界。
据说有一个段子是这样的,某人最近很郁闷,感觉这世界怎么这么黑暗,朋友就劝他去看看《新闻联播》吧,一看之下,发现这世界实在太美好了,至于其他国家的动荡不谈,生存在天朝王国绝对是幸福的。
影像的世界拍出来后,个体可以完全不用思考,因为影像已经告诉你了,世界就是这样子的,这也是很多人诟病伴随着电视长大的一代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性,因为影像已经帮你思考了,什么是坏人,什么是好人,绝对的二元性正如太极中的两色黑白分明。
而文字的表现出来的世界,除了那些只为了打动人而没有任何营养的鸡汤文外,一个负责的书会告诉你这个世界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而文字更大的魅力则在于可以创造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有时仅仅靠影像是无法诠释的。
开卷有益,总是有一定道理,以前知道独立电影,但是并没有过多关注,但是看了《单向街》系列书后,发现一个独立电影的小世界展现在我的面前,那就好奇走入,发现了不一样的世界。
徐童的《游民三部曲》之一就是《麦收》,作为游民的阶层,展现在我面前的则是比金瓶梅还要低下的低层生活。
今日吃饭时几位同事还在感叹,新生的一代许多人已经不知道什么叫苦日子了,那种缺衣少食的年代最起码在这个小城中绝迹了,虽然西部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却感觉是如此遥远的事,当没有亲身再去经历时,仅仅通过新闻或是网络带来的效果远没有亲历带来的震撼强烈。
独立电影带来的强烈对比比一般的电影更甚,因为这是一种不需要演技,还不需要太多剧本就可以操作的,原生态的演出,一切在无比荒诞的情景下感觉到其中的真实。
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貌似只看到个体的浪漫和颓废;同样是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又怪起青楼女子不知道如何爱国;犹记纸醉金迷时,
秦淮河水尽胭脂。 秦淮河边青楼林立,更是在无数影视作品中是纸醉金迷,却总是雕梁画栋,道不尽的繁华,歌不尽的浪漫。
当时间穿越无数岁月时,虽然秦淮河边已经没有了八艳,但是这个古老的职业却是延续了下来,而《麦收》则就讲其中一位女子的生活故事。
2008年的北京,依旧有局促的旧街道,潮湿的街道,破旧的民房内租住着前来讨生活的河北乡下女孩苗苗,作为性工作者的一员,全片没感觉到有任何的自我堕落或是对生活贫困的感叹,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模样,那就这样过得了。
在河北乡下的麦田里,只看一个朴实的乡下姑娘,麦子金黄开始收成了,苗苗回到了乡下,收割倒是机器的事已经不用太过于烦心,烦心事是父亲的病,在乡下那种条件下只能慢慢熬着,当最后被问及若父亲死了怎么办时,苗苗的回答是不知道,还能如何呢?生命只能是这样。
在北京为生活打拼,在家为父亲四处的病奔波,我看到了乡下女孩的特有的质朴和坚强。
苗苗不因工作的低下,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在路边摊时,三哥说错了话,苗苗很生气,做人也有自己的底线,这只是种职业而已,但却不能被侮辱,面对三哥的抵赖,苗苗说三哥是典型的无赖。另一个货车司机却说了一番放在任何阶层都是正确的话:做人得要有素质,想要叫别人尊重你,得学会尊重别人。
同样是苗苗的客人,高下立分,买与卖的关系而已,不能脱下裤子叫爽,穿起裤子鄙视他人。一方面想来点三妻四妾,另一面想着怎么当道德上的圣人,不是有句话说男人最low的就是劝妓从良,以这种方式来冲淡自己内心的罪恶感,却不知只是自我的意淫和催眠。
不管任何工作,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哪怕是游离在这种社会边缘之外的游民。
任何人都有爱情的渴望,片中苗苗的小姐妹对待别的客人可能是女汉子的形象,对自己的男友却是小女人,事后分手了,面对前男友打来的电话却是纠结着接不接,更不敢与前男友相遇,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对爱情的胆怯和渴望呢?
而苗苗自身虽然对男友说不要对自己动感情,在她说说笑笑的过程中,却是感觉到两个边缘人的互相安慰,最后两人是闹矛盾,当被问及男友怎么回事时,苗苗说:背着我嫖娼去了。看到此处时,会发现一个纠结的地方,自己是娼但苗苗可能认为这只是一种工作,一种赚钱的方式,而男友你应该在身体和心上都应该忠贞,因为你的工作只是开塔吊的,可不是鸭子。
虽然她们也有时去找鸭子玩,那是为了让自己寻找一点乐趣,从心底寻找到一种从客人身上找不到的尊重。
因为鸭子不知道她们的工作,
因为她们是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