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互联网+北京(week6)

看了知乎上面很多关于长尾理论的讨论,总结了一下主要有几个特点:

1.长尾形成的条件,“搜索成本”包含使用者的主动搜索和供应者的主动呈现。而且主动呈现比主动搜索更重要。从需求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存在长尾需求,只是他自己没发现而已,就像乔布斯说的,用户其实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除非我们拿出产品。

2.认同定义长尾现象,这只是互联网的发展给市场带来的一种改变而已,说到底,还是规模效应,零碎的需求被互联网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具有规模的需求。比如零售,一个村有一个人需要某个东西,你说村小卖部会卖么,现在通过互联网,每个有这样特殊需求的村民都可以在淘宝买,说到底就是规模,规模让人重视长尾需求。

3.每一个目前看起来处在曲线尾端的需求都有可能成为新的曲线顶端。长尾是一片蓝海,先有“需求”带动后有“需求”,一开始可能只有一部分人发现自己有这么个长尾需求,但是随着某些其他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也有了这个需求,那么这时一个新的曲线顶端就诞生了。

现阶段正在接触人工智能领域,利用长尾理论结合人工智能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人工智能交互能力作为一种技能,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形成个人竞争力,但是长期来看它将变成一个人才的必备基础模块。就像我们在二十年前还认为会外语、计算机、开车这些的东西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一样。

当这些技能变成基础模块,它其实就变成了头部资源,我们会将大量已经掌握的、适合人工智能的知识整体交给人工智能,也就是把知识的头部资源交给了人工智能,使得我们可以从传统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进行人工智能还欠缺的复杂环境下的综合判断能力的学习,从而走向知识的尾部,进行尾部的开发。

当人工智能让知识的头部资源变得不再必要,使得我们转移向尾部知识时的边际成本大大减小。当和人工智能产生了新的分工关系的人类积累起越来越多的尾部知识,再将这些尾部知识和人工智能进行交互,产生出的内容,也许将会是今后唯一值钱的东西。

也许今后每个人身边都会跟着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随时帮助我们提供头部知识的帮助,就像今天的手机一样。当然就像今天仍然有一些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一样,希望在人工智能到来那一天,我还能有足够的学习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琦+互联网+北京(wee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