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突然变冷了。
西伯利亚的寒流越过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扑向每一个人的面庞,留下睫毛上朦胧的水珠和哈出的白白的蒸汽。
超市里重新放上了带有家里暖暖气息的电饭锅,咕嘟咕嘟煮着黄黄的甜玉米。
取快递的不远处可以看到卖糖葫芦的小哥,几块钱一大串,冰糖渣子嚼起来“嘎嘣嘎嘣”的响
银杏叶染黄整个深秋,寒风卷起靛蓝色的云朵。
街上已经有人穿上了羽绒服,给人一种天上马上就要落雪的感觉。
对了,今天恰好是万圣节。
你想好要向谁去要糖果了吗?
还会有人像小孩子一样宠你,任你蛮不讲理吗?
十月就这样匆匆的过去了,十一月将要到来。
冬天的脚步一点点逼近,可惜身边却没有给我暖手的人
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和爸妈争辩,大学到底可不可以谈恋爱的问题。
像很多传统的父母那样,他们认为最好不要。
“还是以学业为重”
“那会耗费你大量的精力”
“不会有结果的”
其实他们说的这些我都懂,都明白,也都清楚。
上初中的时候,老师为了勉励我们一心学习常常说这样的话
“大学的恋爱尚且说分就分,更何况你们现在,两个人走到最后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还是好好学习......”
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苦口婆心
“高考是人生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阶段一定要集中精力,等你们上了大学,什么样的对象找不到......”
对啊,那时我觉得他们的话都有道理,所以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指引下,将自己十几岁的青涩年华都献给了三角函数、被动语态虚拟语气、北大西洋暖流以及鲁国实行“初税亩”的意义。
现在偶尔翻到那时的照片,感觉自己过的粗糙的简直不像个女孩子。
那段时光,教会了我很多。
现在每次说话做事写东西的时候,我都由衷感谢那段时光给予我的沉淀。
可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慢慢发现了那段时光中缺失的一些东西。
我们学会了很多,也错过了很多。
“我才二十岁,就已经没有喜欢一个人的勇气了”
这是最近在朋友圈很火的一篇文章。
我也戳进去看了看,有些字句确实一针见血的说出了当今年轻人的现状。
我们懂了很多大道理,
可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失去了爱的能力和勇气
有一个专栏作家曾经说,公众号上发情感类的文章,阅读量就会特别多。
有些文章教人套路,有些文章贬斥渣男,有些标榜单身万岁,有些批判现代人的“爱无能”
乍一看,好像说的都很对,因为感情这种东西本身就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尽情涂抹。
不过,我更关注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对感情的迷茫。
因为不懂,所以才急于抓住那些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技巧和方法
在虚无的安慰中麻痹自己,或者沉溺其中。
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一个女作家张小娴,喜欢她细腻的笔触和动人的情感。
她有一部书被拍成电视剧,我一集不落的看完了,大概也就是去年这个时间。
故事很简单,不过是上三个女孩的不同的爱情经历。
女孩A大大咧咧,浓妆艳抹,会撒娇发嗲,做事三分钟热度,为了爱情不顾一切
女孩B踏实能干,出身贫寒却积极上进,满足父母的所有要求,牺牲了爱情去取悦父母
女孩C心思细腻,写得一手好文章,追求自由,无拘无束,却在爱情面前犹豫不决
她们在生活里跌跌撞撞,最终走向不同的旅途。
结局出乎我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不同于很多言情小说和偶像剧中,那种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情节设定,这本书更多的讲述了现实中的爱情。
要不要奋不顾身
要不要屈从父母
要不要主动
要不要犹豫不决
失去了的残存着的
还要不要放手
其实也挺奇怪的,看完这部剧之后很久我几乎就快忘掉了
今天却毫无征兆的想起
或许是天意吧
上天想要我记录些什么
说到这里,我猜有人还在想,我和爸妈争论的结果怎么样,取得了恋爱豁免权了吗?
很幸运,争论的结果是我赢了
1.我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
2.我会以学业为重,不会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3.我有恋爱的自由,青春年华我不想荒废
我甚至还举了一个例子佐证自己的观点。
长久的沉默后,我得到了“随你吧”这样的回答。
不过我已经知足了。
毕竟十八年来,终于第一次取得了官方认证的合法性权利。
可是这个时候我倒有些怕了,因为我发现自己完全没有支配这项权利的能力。
对陌生的事物,人类本能的感到恐惧。
从小学到大学,好像数不清被人黑过多少次,在这个缺乏兴趣的年代,一点点的桃色新闻都会被人揪出来认真品读。
后来自己貌似就成为了那种“别人都以为你有很多暧昧关系,其实你孤独的像条狗”的人。
看着别人暧昧、表白、恋爱、秀恩爱、作死、分手,一边羡慕一边庆幸。
因为从来都没有得到,所以不会害怕失去。
因为害怕结束,所以避免了一切开始。
学会了拉黑那些整天发消息的人,学会了故意让聊天气氛变得尴尬起来,学会了装作自己很忙很忙的样子,学会了用高冷掩盖内心。
可能我习惯了让一切都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就像给卫星设定好运行的轨道,在天际飞行的一点点偏差都会让自己恐慌不已。
可能除了成绩、荣誉和赞扬之外,我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我到底在哪里,又将去向何方。
多么希望沿途有人相扶,不再独自饮酒,在一个人的心里风餐露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