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乱弹琴”

        最近听同事们聊起前段时间刚火完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对里面的爱恨情仇颇有感慨,在观看跌宕起伏的情节时,也在羡慕可以有几世的情缘。聊着聊着,有人就开始感叹人生。

有人说:“人就活一次,千万别活得太累。”周围有人附和,也有人反对。

        我想这是需要分开来看:

首先,人是有惰性的,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只要觉得累,大脑就会给出信号说:“别干了,快歇着吧!”这是人的本能反应,谁都会这样,但每个人对待此反应的处理方式不同

        晓雨想养成早起的习惯,然而每当早晨闹钟响了但起不来的时候,就会下意识的关上闹钟继续睡,睡醒后会因为没有早起而懊恼,但也会自我安慰,觉得前一天晚上临时有事没办法。慢慢的,习惯形同虚设,惰性占到上风,最后就以“别太累了”结束曾经的计划。而有的人碰到类似的问题,就会进行自我反省:是早起时间设定得太早,还是晚上睡得太晚?睡得太晚是因为客观原因,还是主观使然?如果是客观原因该怎么避免?如果是主观使然该如何安排?调整计划后继续尝试,直到成功。虽然挺累的,但却会因此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其次,人也是有极限的,超过累的极限,谁也扛不住,机器尚且需要维修保养,何况是有血有肉的人呢,不过每个人的极限程度却不同

        在自媒体时代,诞生了许多IP,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无论哪种,所付出的辛劳都是一般上班小白领无法比拟的。知识界当红炸子鸡彭小六,当斜杠青年当得风生水起,是签约作者,也是自我管理讲师,外人只看到他写文章做分享就能日入20万,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每天5-6点起床,11点多睡觉,连续写作180天,每周末都在外面参加学习活动或者做分享,疯狂的时候一晚做两场线上分享,一个月做26场。换成是谁都会觉得累吧,可是,这样的高强度却没有超出他的极限,他反而乘风破浪出书了,不得不让人觉得牛。

不过,高强度的节奏不能永远持续下去

        有资料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所以,如果已经因疲惫不堪导致身体出了状况的话,还真应该好好休息别太累了,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调养好以后可以继续前行。

        古往今来,享乐主义者大有人在,觉得一辈子糊里糊涂混日子也挺好的。

然而,如果你认定了只能活一次的话,还会浑浑噩噩的度过吗?

长期重复做某事都会使人感到无聊厌烦,混日子也不例外。

        据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年轻时就糊里糊涂不学无术,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于是彻底抛开了旧观念,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人生旅程就像心跳监测仪上的走线,波峰波谷,起起落落。

        如果在运气好的时候不懂得把握,在运气差的时候随波逐流,即使是有神灵庇佑一路顺境,到老也会觉得日复一日、一事无成而感叹吧,但如果命途多舛的话,那岂不是要终身逃避无法改变了吗?

        现在看来,在古时候,无论是周文王、屈原,还是司马迁,他们都没有因为命运捉弄而自暴自弃,反而创造出了周易、《离骚》、《史记》,流芳百世,造福后代。

可见,活法有别,认知有度,孰对孰错,全由心声。

        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把不同想法的人分门别类,反对他们,而是接受各种思想,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待回首往昔时,说不定你会佩服自己曾经的决定呢!

活法“乱弹琴”_第1张图片
勇于面对各种挑战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法“乱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