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害死了猫,围观谋杀了时间

好奇心害死了猫,围观谋杀了时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非官方渠道溢价售卖以及排队时间过长降低用户体验,消费者遇到这两个问题,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来说简直是要下岗的存在,但放到网红店身上却变成了成功的秘籍。


最近被媒体爆料喜茶&鲍师傅找托排队+店员成黄牛加价售卖后,公知们纷纷批判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什么事都喜欢人云亦云凑热闹。


好奇心害死了猫,围观谋杀了时间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但我认为从众心理这个词太哲学,这个行为并不是中国人特有的,是人类特有的,传播学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人的从众。

中国人的这种行为应该被理解为另外一个中国特色词:围观。

圆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圆心到圆上的各点的距离相同,也就是说,围观的时候,被围观者到围观者所在的这个圆上的距离都相等,这样就达成了一种均衡的状态,人们离被围观者的距离相同,既共同有了安全感,同时都达到了同等的视觉效果。

用通俗的话讲,围观就是我想看,但如果是不安全的事我选择不参与。

所以想要使用好围观这个中国式营销中最重要的群体心理,并不需要理解什么定位、冲突,品牌营销,只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制造让他想围观的事(已有的围观人数:托)。

2、塑造绝对的安全感让他行动参与。安全感来源于:其他人行动了并且证明是正确的。

(围观需求)-(参与行动)

把群体心理用在价值观正确的营销上,是一种牛X的营销手段,而用在不正确的营销上,却是一种致命性的诡计。



1、

古人的生死围观

古代法律规定,行刑要选在街头、闹市区。甚至触犯某些法律后,头颅要挂在城门三天三夜。残酷的刑罚对于受刑者来说是一件即痛苦又没有尊严的事情,但事不关己的人们却里三层外三层的看着。

连生死之事都养成了围观的习惯,以至于后来看到俄国人杀中国人,一群人伸着脖子看热闹,气的鲁迅弃医从文。

产生了围观需求,但一部分人行动了被证明是错误的,所以选择群体性不行动。

2、

70后大爷的路边围观

路边经常会见到一些象棋摊,摆上一副残局,残局基本上都会叫“江湖残局”,一个大爷和另外个中年人对弈,一群中年人和大爷在围观。

通常这种棋局的棋谱都是古谱里留下来的,看起来很简单2,3步就能赢,其实非常深奥,能下赢的都是拖,路过的大爷上去都是被狠宰一刀的命。

大爷闲着没事干,路过了棋摊,看到一群人在看让他感兴趣的象棋,感觉能解出棋局又犹豫不决。这时有人上去行动并证明赢钱了,所以他也开始行动。

3、

60后大妈的鸡蛋围观

看到路边店有人送鸡蛋,一群大妈在那疯抢,路过的大妈也不管这店里是卖什么的,非得进去看看。

结果,送鸡蛋变成了跟着一群不认识的大妈去旅游。

旅游过程中,导游热情招待,并在恰当的时机开始售卖保健品&理财产品,路过的大妈们犹豫不决,感觉好又感觉不好,这时,大妈中的几个拖首先买了起来,并开始回顾上次购买时的愉快体验。

于是,一盒十几块的鸡蛋引起了围观,几个拖证明了购买时正确的行为,所以60后大妈总是成为诈骗犯的首要对象。

4、

80、90后的互联网围观

别以为80、90后会上点网,有点文化就了不起,70后大爷花了几百块解了棋局也算是娱乐活动。60后大妈花了几万块买了一堆废品,也算买了个教训。

而80、90却在互联网围观中不仅耗钱还耗命。

打开直播的页面,首页推荐某网红围观人数三四万,点进去看看在播点什么东西,被网红的胸部吸引,看了好几天,每天看到有很多人在打赏各种飞机大炮,于是本身拮据的屌丝男也行动起来,充值几万几十万给素未蒙面的网红送礼物。

路过人民广场,看到鲍师傅&喜茶在排队,也不管自己喜不喜欢吃,先排队再说,耗费了几个小时的生命,五分钟吃完了。味道其实没什么两样。

有个朋友说:咪蒙的文章真的有那么好吗?和知音、读者有什么差别。反正我关注咪蒙的原因是因为她篇篇十万+,我想知道她到底在写些什么。

从古代到现代,从90后-60后,

面对中国人的群体围观,只想说一句:

珍爱生命,远离围观,大家都在看的事,不一定是好事。  


好奇心害死了猫,围观谋杀了时间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奇心害死了猫,围观谋杀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