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故事猎奇式窥探,情感回归式转化

见字如面|故事猎奇式窥探,情感回归式转化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见字如面,这四个字,见了就亲切。因为我本身就还保持着写信的习惯,翻了翻手机里的备忘录,还存着去年给朋友写的信件原稿,而且开头便用了这四个字,“见字如面”自有万钧之力,隔着冰冷的文字,是炽热情感的表露。

见字如面|故事猎奇式窥探,情感回归式转化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一直觉得,陈凯歌说的很对,一笔一划写出来的东西本身就是带有温度的。信件这个东西,承载着写信者的情感,它需要对着信纸凝神思考、斟酌词句,这段时光的流逝也是温暖的,那个收信的人被文字浸润,也会觉得幸福。

《见字如面》第二季已经播出几期了,曾经这个节目火到不行,在豆瓣上一度被打出9.4分高分。在我的印象里,豆瓣打分一向极为苛刻,很多电影到了豆瓣上立马现原形,而且评论大多犀利、辛辣、不留情面。

那么,为什么《见字如面》会这么成功呢?因为在这个“娱乐至死”的电视综艺大环境下,大家都希望看到点不一样的、有诚意的、能真正看到心里的东西。《见字如面》的存在和《朗读者》一样,都得到了观众的青睐,简直如一股清流,带着自身独有的个性和魅力,去呈现一种美好。

《见字如面》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在一众娱乐节目中之所以有立足空间,并不是逆流而动,而是一种常识的回归,因为这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主流。在继央视的《朗读者》成功之后,又一档文化类节目进入了大众视野,并获得一致好评,便是《见字如面》的出现。朗读信件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巧思的事,再加上朗读者充满表现力的演绎,更是将其中的情感表露、剖析的透彻清晰。

见字如面|故事猎奇式窥探,情感回归式转化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节目在信件选择上极具巧思,其本身带有一定故事性,更适于发挥舞台的表现力。在《见字如面》节目中,其宗旨便是要立足于信件本身,而从中发掘具有故事性和感染力的内涵。自然,在信件的选择上包罗万象,每期围绕一固定主题,选取横贯古今的具有代表性的信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素材,该节目背后拥有一个源源不断的素材宝库。

在节目选取的信件中,不单为观众提供一个猎奇的故事,而是通过信件透析背后的人物,展现人物的抵抗精神、人文精神、坚强精神。另外,节目组在选用信件上,彼此间又能产生一种遥遥相对的呼应,这种设计首先增强了舞台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其次,信件本身即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文字载体,又具有合理性的自然表达,便于观众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本质。

见字如面|故事猎奇式窥探,情感回归式转化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除信件本身外,朗读者自身具有较高水准,对节奏、情感拿捏恰当,代入感十足。无论是古代信,现代信,名流大家之间的往来寒暄信件,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都能被专业人士当众深情朗读。这一点与《朗读者》不同,《朗读者》舞台上普通人占到半数,主要通过情感的共鸣引发观众的感情波动。而《见字如面》更注重舞台的表现力,更注重朗读者对情感的渲染。

信件朗读起来与读书不同,演员们专业的把握住了每一个字应该读出的时机,就连信中的“欲言又止”都能通过演技表达出来。朗读者能够沉浸在角色之中,让每个停顿、每个手势、每个声调都显得自然而具有情感张力。其中有归亚蕾老师的温柔坚定,总是娓娓道来;王耀庆的声情、动作,感情的精准演绎等等,都能够把观众迅速带入到作者的情绪之中,并使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极简主义的主舞台设计与场景温馨的第二舞台布景交相辉映,二者存在分工明确。在《见字如面》的表现内容上,无论是流程还是外化的舞台包装,都透着一股干净利落而又干练的气息。演员读完信件直接离开,解读与分析交由第二舞台。在主舞台上,更是彰显出“极简主义”的创作思路,没有过度的灯光,没有多余的道具,也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只有一支麦克风和一方不大的演讲台。相较于大多数节目,《见字如面》难免显得朴素、简陋。但该节目胜在内容,过多的设计反而喧宾夺主。

见字如面|故事猎奇式窥探,情感回归式转化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二舞台的加入弥补了背景分析、信件解读的空缺,嘉宾与主持人围坐于圆桌之前,更像一个分享会或朋友之间的面谈会面,观众围坐在旁边,显得更加亲切。《见字如面》的总体思路将“读信”这个表现主旨简洁明了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节目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显得简明扼要。

《见字如面》是通过舞台与文化、情感、时代的一次沟通,是现代人以真诚的情感和看似猎奇的视角对文化中人物的一次窥探,把故事与情感分享给观众。这个过程是一次回归式的转化,写信者将情感赋予冰冷的文字,《见字如面》又将文字赋予情感,书信被一个个或激昂或温和的声音娓娓读来,隔着重重岁月的国家人事,也变得清晰有力、真实可亲。

你可能感兴趣的:(见字如面|故事猎奇式窥探,情感回归式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