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谁来爱我?

《珍爱》|谁来爱我?_第1张图片

我是在南方周末的一个影评公众号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介绍《珍爱》,这部电影却也在我的电脑里静静地躺了一年多了,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这种电影还是要谨慎观影的——我这么说,不是说它不好,而是,你到底有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承受它的“好”呢?

它也算不上多么经典,但是至少,说它“好”,第一点就是,它是真实人生的一面镜子。匈牙利当代杰出电影导演贝拉·塔尔曾经说过:电影的本质是用镜头触摸含辛茹苦的人们。他最初拿起摄影机时,就是有一腔冲动去“拍摄真实的东西,接近真实的人”。众所周知,真实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童话的世界,而人们观影,多数时候是想要放松,想要释放。人生已然各种不幸,谁还想要去通过电影受虐啊。

可是,珍爱的故事,值得用镜头来触摸。

十七岁的少女,她的眼神中飘忽着某种悲伤,她努力地想要触摸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却与之距离千里。没错,她还在努力地活着。不管生活给了多少的打击和痛苦,她还是一手抱着儿子,一手牵着智障的女儿,走在人生里。

平淡的画面外,却有着打击到心脏的激烈鼓点:活下去!活下去!

活着,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因为如此,电影才更励志。真正的励志就是,不管命运给予什么,都要抱紧自己珍爱的一切,迎着暴风骤雨,活下去。死,太容易了,死是解脱也是被打败。一个人可以死,可以走向注定的死亡,但是却不要被打败而死。这是才是生命最感动人心的地方。


《珍爱》|谁来爱我?_第2张图片

现实中,这样的女孩,前途依旧渺茫。

为什么是我?

老天爷却永远不会回答。也许所谓的正能量都无法挽救着困局,但是珍爱,还是要珍爱这只有一次的生命。

珍爱的妈妈的扮演者拿到了2010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电影中,这位女演员有两场演技爆炸的戏份,第一场是站在楼底下骂珍爱,另外一场是在社工的办公室里哭诉自己的心路历程。

以前以为昆汀的片里是fuck、shit这样的词最多的电影,《珍爱》在这方面基本上已经秒了昆汀了。你会惊叹于美国底层黑人骂人语言词汇之丰富,肢体语言之完备。珍爱妈妈等于唱了一段黑人饶舌rap,关键是,全程滴水不漏,让你目不暇接。不用怀疑,真正的纽约黑人区只能比这更黑暗。电影,还毕竟是经过艺术化的生活呈现而已。家庭优渥成长无阴霾的孩子也许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一个母亲,会问出大抵“这世界上怎么还会有这样的妈妈?”

孩子,这就是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啊(小新语)。

你没有见过的罪恶,每天都在这个日光之下发生,你没见过,不代表没有。最堕落的地方,人在贫穷和腐坏中打滚,所谓的美好,也就是电视屏幕上的歌舞升腾。正因为如此,人类才需要进步啊,正因为如此,人才需要受教育,会读书,会写字、会画画啊。要不然,历史倒退回茹毛饮血的时代,那个时候,哪有什么“乱伦”的概念,人们如同动物一样,也是可以在“垃圾堆里吃喝打滚制造下一代”。

从这个意义上讲,珍爱的爹妈,不过是没有进化的蛮荒人类罢了。没素质,也没有受过教育。就像野兽一样面对着这个走向文明的世界,他们唯一想要和这个文明世界发生联系的就是,可以通过这个世界的福利保障制度拿到一些赖以生存的最低保障。这些人无价值可创造,也不想创造价值,生下来活下去,剩下的时间就像一只鲸鱼一样窝在沙发上。不过,即便是这样的人类,也不是毫无感觉的。

所以,珍爱妈妈控诉的高潮是:谁来爱我?

谁来爱我?谁来爱我?

不管你多恨这个女人,但是那一刹那,都被她带到了一个亘古未解的哲学命题里:谁来爱我?

这个逻辑甚至可以是这样的:无人爱我,所以我亦无需爱人。这个世界怎么样对待我,我只有恶狠狠地回敬这个世界。


《珍爱》|谁来爱我?_第3张图片

看到这里,好多人已经很熟悉了,逛过“父母皆祸害”小组的都知道,不管他们的行为模式是什么样的,其实,本质上,这些人不过是巨婴而已。他们活着,只是为了度过岁月而已。就像动物一样,需要吃喝拉撒睡,那不过是为了活下去。这样的生命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发展,因为在这些人看来,爱,是被给予的。也就是说,她们不过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一点上,珍爱的意义就更凸显了。珍爱尽管被“爱”伤害的体无完肤,但是她却是一个给予者。她爱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有着美好的期愿,她还想读高中读大学,她还想给自己的孩子读书,她还想做一个好妈妈,;她爱别人,爱自己的孩子,爱雨小姐,爱那些善良的人们。她是一个主动的人,不再是一个被动的附属品,等待着“被爱”,正因为将自我看做一个独立个体,一个主观能动的人,她才能超脱于母亲的世界。

其实到最后,不管是我们观众还是电影里的珍爱和社工,都感到珍爱的母亲是可悲的、可鄙的,她没有什么救赎的可能,甚至也没有必要。哀莫大于心死,只有默然地走过其身边,推掉她寻求帮助的手,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说一句:不会再见了。

小白菜们一定对珍爱妈妈说她的那些话不陌生,多少中国式祸害未必身体暴力,但是精神上一直在消解自己子女的价值,让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最终达到控制自己子女为自己的怯懦人生服务的目的。

没关系,珍爱已经走出来了。曾经她一直期待妈妈的母爱,她也像被重度催眠一样离不开她,但是,她有了自己需要保护的人——自己的儿子,为母则强,这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同样作为一位母亲,珍爱的妈妈却是另一种极端,为了得到一些卑微的“爱”,被重视,被需要,她甚至奉献出来自己的女儿。一个真正的母亲,或者说,真正的父母,不是立刻马上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而是,在他们需要保护的时候,在他们身后,永远站在他们身边。

可是连自己的独立人格都没有的人,何谈“保护”?何谈“爱人”?

谁来爱我?

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我来爱我。

如果连自己都不爱自己,又该如何强求别人来爱你呢?

这些哲学上的因果,珍爱的妈妈一辈子都不会懂得,她只是恰巧生而为人,但是却与“人之所为人”相去甚远。

这就是为什么珍爱的受教育贯穿了电影的大部分。在《天空的另一半》里,两位作者在在思考全球女性问题的时候,不约而同的最终归宿点都是“教育”。这恰恰是珍爱妈妈在电影里最弃若敝屣的东西。

据调查,最科学有效的女性避孕措施是——教育。受教育程度越高,女性越会对人口质量敏感。真正有效的避孕,是女性主动选择的结果。在电影里,珍爱妈妈甚至是欢迎生育的,她不在乎生出来的是什么孩子,是不是智障,未来怎么样,她只在乎多一个孩子能多领一些救济金。因为受教育所限,她的眼界也就只能那么一点,她对世界的理解也就只有这些。你也很难去责难这样的母亲,我们太熟悉她们了,在中国的农村,这样的妇人可不在少数。她们不在乎自己的价值,也是男权价值观的最强有力捍卫者,就像一个低廉的小丑,不但等待着男人的施舍,也将这些价值理念一代代传下去。思维害人,思维禁锢人,要想打破这堵墙,还是要靠教育。能读会写,才有机会触摸人类文明之光。

所以,归根到底,珍爱自身和她所经历的,都要和她的妈妈所不同。这才这部灰暗压抑的电影的终极励志——认识你自己,受教育,走出去,爱自己。

也许命运之旅还是叹为观止的难,但是,至少已经战胜了自己,至少已经感知到了自己,只有自己,才是救赎自己的唯一。


《珍爱》|谁来爱我?_第4张图片

PS爱心小贴士:心情不好的时候千万别看,小白菜崩溃时千万别看。看这样的电影是需要时机和心情的,当然,十几岁的年龄,最好也不要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珍爱》|谁来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