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师司马懿》人物评析之杨修

   

《大军师司马懿》人物评析之杨修_第1张图片
杨修破解“一合酥”

      一种颜色放在不同的位置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就拿绿色来说吧,放在植物上就会使人赏心悦目,但如果放在人的头上便会显得有失雅观了。其实有时候人才也一样的,有的人胸怀韬略,却生不逢其时,终其一生默默无闻,唐朝的赵蕤(李白的老师《反经》作者),明朝的王余佑(《乾坤大略》作者,时人称有王佐之才),汉朝的飞将军李广莫不如此,汉文帝见李广有万夫不当之勇后,不无感叹的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当然,生逢其时而得志者亦不少见,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期张仪,以及唐代的郭子仪和清末的曾国藩也都不尽相同。然而有这样一个人,生逢其时,又具其才,最终弄的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最终成为一个赤裸裸的悲剧。他不是别人,正是《大军师司马懿》中的丞相府主簿杨修。

      杨修得天时。汉末群雄争霸,均以智力较其雄长,求贤之风蔚然兴起,当此之时,江东孙策,荆州刘表,河北袁绍,许昌曹操,均一时人杰。天下乱局,不乏英雄展露之机,明主甚多,不乏如鱼得水之遇。

    杨修占地利。他生于司隶部农郡,此地世家大族颇多,为学之气浓厚,这样的氛围为其后来绝顶文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后他又长期混迹于京师,对朝政是非多有耳闻,再加其天资聪颖,使他从小就具备一般人所没有的敏感政治嗅觉,所以我认为他后来的政治抱负以及从政的动力应该与处于这种特殊地域环境有关。

    杨修备人和。纵观整个三国史,汉臣之中拥有的最高背景就是四世三公了。(汉朝宗室和外戚除外),其中具有这个背景的一个是袁绍袁术兄弟,另一个就是杨修了。他是杨彪之子,杨震玄孙,四世太尉,权倾一时,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就这样叼着金钥匙出生了,凭借固有人脉,众人争相推荐工作还来不及,怎么会忧愁入仕无门呢?

    杨修怀其才。从解蔡邕“绝妙好辞”的碑迷,到解释曹操“一人一口酥”的题词,再到破译“鸡肋”口令的含义,以及后来协助曹植争位的睿智和分析天下形势的雄壮,无不体现其外漏且飘逸的才华。从取代许邵(曾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乔玄(大乔和小乔的父亲),成为品评天下人才的权威,足以看出时人对其才能认可。然而有一句话俗语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古以来人主最喜欢的是臣子为其所忧而想,而不是臣子猜其所想而想,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何况面对的是曹操这样的雄才之主呢?

    杨修毁其傲。但凡文人多少都有些傲气,从祢衡到杨修,从杨修到阮籍最后再到谢灵运无不如此。谢灵运曾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可见其傲气非常,已经深入骨髓。其实傲气本身并不影响才华的发挥,只是它会让人盲目自信甚至是自负,从而影响正确的判断,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根源也就在这里。

    小时候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几乎所有家长的嘴里也永远存在着一个或者多个你永远也打不败的小孩,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如果杨修生活那个年代有这种说法,他肯定就是那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现在太多的人们只注重眼前的成绩,对一时的失败缺少宽容,以至于很少有人去从一生的角度去借鉴和思考。世界上的事物那么多,考试的科目又那么少,我们又怎么能用它去衡量一个人的本质呢?其实在我看来一个人只要没有什么品德问题,时刻怀有敬畏之心,并且又有针对自身条件的进取精神就不愁成为有用之才,就如同树有深根,就不必忧虑它长不成参天大树。这或许就是道的某层含义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军师司马懿》人物评析之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