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语不成对关于楹联的自我解析与鉴赏

古语曾说,天下无语不成对。正如琼瑶阿姨在《还珠格格》中写到的那样:小燕子初入学堂,并不知晓什么对对子,作诗,哪怕在尔泰和五阿哥的帮助下,她还是对纪晓岚所出的“钟鼓”、“绸缎”都对上了“萝卜”,幸得尔泰与五阿哥将其解释为“锣钵”与“罗布”。虽然妙趣横生,却也凸显了中文的精巧性。这其中便涉及到了中国传统语言艺术——对联。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楹联是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总体来说,在我个人观点中,楹联用于庄严场所,显示庄重性与此地特点,不注重上下联词性相对;春联用于节日庆典,显示祝福;而对对子多用于生活,趣味性强,注重平仄与语义对仗。

据《山海经》中记载,上古时候,东海有两兄弟都是神仙,一个名为神茶一个名为郁垒。他们常守候在万鬼出没的地方,一旦有恶鬼出没伤人,他们就用苇索将其捉住并引虎食之。后人为了消灾求安,将其画在桃木板上,每年一换,称为“桃符”。《皇朝岁时杂记》也曾有记载:“桃符之制,以桃木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下书春词或祝福之语,岁且则更之”。唐之后,除了二神,又把秦琼和尉迟恭作为门神。五代之后,后蜀主孟昶命手下叫辛寅逊的学士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青”。谓文题桃符。自此,骈体联语替代神仙武将,清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考证,也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之一。直到宋代,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证明春联走进千家万户。明初朱元璋提倡并要求每家在门上张贴春联,故延续至今。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辞海》对于“对仗”的解释是“指诗文词句的对偶。”而对于对偶《辞海》的解释是:“修辞格上辞格之一。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而我认为“对仗”的渊源也来自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阴阳五行理论,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一阴一阳的相对。看那太极图上的两条阴阳小鱼,对立而统一,这不是单纯的分立。一阴一阳的交合,衍变出天地间的万千之气象。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内卦外卦天地人,无所不在其中。

楹联之对仗,不也是如此吗?一“阴”一“阳”,相对而统一。短短上下两句,我们可以让它变化万端,丰富多彩。人说楹联是“无韵诗”,其实,就是指它可以具有诗意的境界,可以包含诗意的情怀,同时,它比诗词具有更灵活的特点。可大,可小,可急,可缓,可放,可收,可庄严,可诙谐,可高雅,可通俗。

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正如岳云鹏曾在相声《对春联》中做游戏之话: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雷隐隐,雾蒙蒙,开市大吉,万事横空。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虽是笑谈,但也清晰展示了对子的要求的精髓。

至于说到史上精彩的绝对当属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上清朝孙髯翁所提的一百八十字的长联,此联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孙髯翁也因此被称为“联圣”。郭沫若曾赞扬他“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也可见其艺术性之高。再到苏州网师园中的题词“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朝朝暮暮”,这也是借用《声声慢》词重组后艺术性极高的佳作。岳阳楼也有经典一联。上联:春暮偶登楼,上下鱼龙,应惜满湖绿水;下联:酒醉休说梦,关山戎马,未如一枕黄梁。这一联使眼前景色与心中愤懑相得益彰,一字一句代表无限心绪。“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这是杭州西湖湖心亭的对联,对联中的一“漫”一“笼”,更兼“柳浪莲房”、“莺歌蛙鼓”,西湖的美景怎能不叫人流连忘返呢?让人老远就能闻到酒气的是山西杏花村牌楼对联:“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对联把酒写得神乎其神了,飞鸟闻香化凤,游鱼得味成龙,那么,人喝了这酒,岂不赛过神仙?

天下无语不成对关于楹联的自我解析与鉴赏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岳云鹏的相声中曾提到过三个佳作,分别有不同的特点。第一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西运煤车煤运西山。这是回环对,从前到后从后到前都可以形成佳对。第二联: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这一联巧就巧在将方位动词全部融入其中,工整而又有趣味性。最后一联是以汉字音同字同意不同为特点:吃蟹不足吃蟹足,吃足仍不足。将“满足”与“蟹足”融为一体。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论是对联、春联、楹联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我们继承与发扬。一字有无尽意,一心容举于世。

天下无语不成对关于楹联的自我解析与鉴赏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下无语不成对关于楹联的自我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