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类经摄生类

2017-02-02
第一卷摄生类,颠来覆去翻看好多遍,可迟迟下不了笔,不过倒是越看越有味道。不由感慨内经字字玑珠,一句话都值得深究。景岳旁征博引,全篇解的行云流水。下面只能浅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本文不仅仅是论述的医学养生之类,贯穿全文的更是天地人相参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本文站在宇宙自然的高度下看待生命,看待疾病。养生应遵从天地之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养心为上,养神重于养形。正如南怀瑾老先生所谓“有药可以龙虎病,无方可治众生痴”。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是精气神。佛说要三缘和合,才能成人,就是指需要灵魂与形体相合,方为人。神病了,精神情绪类的疾病很难医治,心病需心药医。

文中有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论述。

独立守神,淳德全道,恬愉自得,法则天地等,用举例的方式强调了调养心神的重要性,与道家思想较为契合。我也更喜欢道家,比起其他宗教来,中国道家思想往往会更乐观自在,未尝悲叹人生苦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生不已。
四气调神重点讲了人应顺应天地自然,顺势则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四季阴阳升降变化调养身心,与自然相合,是最好的修身养生之法。

春为少阳,主发陈,阳气升发,启故从新。人应使神定志生,顺应新事物、新想法的产生。夏为太阳,主蕃秀,阳气长旺,万物茂盛。人应使志无怒,阳气得泄。秋为少阴,主容平,阳气收敛,万物容貌清肃平定。人应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冬为太阴,主闭藏,阳气沉潜,万物蛰伏自固。人之精气亦应沉潜闭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方面,参时用药,据时调阴阳。借春夏之阳气,施以温热之药,使阴邪尽去。借秋冬之阴寒,施以寒凉之药,使阳邪去。另一方面,根据四时阴阳升降,选用相应阴阳升降的药物。时珍云“顺时气而养天和也。如薄荷、荆芥辛温,顺应春升之气。香薷、生姜辛热,顺夏浮之气。人参、苍术、白术、黄柏之类,甘苦辛温,顺长夏化成之气。芍药、乌梅之类酸温,顺秋降之气。黄芩、知母之类苦寒,顺冬沉之气。”此处我略有疑惑,参时用药与根据经络用药矛盾吗?如春天肝气升发,顺应春升之气的荆芥薄荷,而肝经用药的柴胡、当归、枸杞等。后来觉得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应具体情况具体看待吧。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这一条,使得治病思路更广了起来,看待疾病也应看到整体才行,这个整体,不止是此时此刻面前这个人的整体,还有时间的整体,尤其一些慢性疾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冬病之时,自然界阴气盛,加之人体本身寒气盛,此时温阳效果不佳,而夏天阳气旺盛,使身体暂时得以平衡,此时疾病可能不会像冬季那样显山露水,但若知道及时温养阳气,利用夏季的阳气的旺盛调整好人体阴阳,很多难治的疾病就治回来了。

同理,夏病冬治,多是阴虚阳盛之人,应在冬天多注意培养阴精。我们应根据个人体质,结合自然界阴阳升降,参时调阴阳。

而后面的治未病的学说,现在的预防医学传承了其一部分理念。另外,像仲景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应在其范围内,未病防病,已病防传。我觉得,治未病,才是最高的学问,如何在疾病的早期就能看出端倪来,然后及时的截断病程,那么,就真的可以做到天下无疾了。当然,后面又衍伸至治国之道,治未乱。本文越读越有味道的原因之一就是文章的高度,可以读出医理,可以读出人安身立命之本,可以读出天地自然之理,可以读出治国平天下的要略。

点评

青先生:写得不错,继续。

上一篇:2、中医入门途径
下一篇:4、类经阴阳类

你可能感兴趣的:(3、类经摄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