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光顾着写《营销观察》。继续读《理解媒介》第三十篇 广播电台:部落鼓
原文:如果坐在黑暗的屋子里谈话,话语就突然获得新的意义和异常的质感。话语的质感甚至比建筑物的质感还丰富。
电影《时空恋旅人》,男女主角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家伸手不见五指的餐厅。食客落座要盲人侍应带路。有一段画面屏幕是全黑的,只听到声音。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话语的质感要比建筑物质感还丰富。声音的背后是无限的可能。
电影《her》当中,斯嘉丽·约翰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扮演了人工智能系统的声优。没有看见寡姐本人,反而更突出了她声音的性感。
《丑女大翻身》揭示一个事实,好听的声音背后我们默认为好看的人。听觉包含着视像的质感。
原文:如果只提供演戏的声音,我们不得不填补全部的感知,而不仅仅是表演的视象。
如上文。青少年听广播,养成了一种独处孤立的倾向。感知都填补进去了。
原文:拼音字母表和印刷词语使封闭的部落世界爆裂而为开放的社会。
部落世界已经反复提到了,部落世界是所有人普遍参与所有人的一切事件,包括个体的和集体的事件。印刷品提供了来自远方的丰富信息,瓦解了部落世界。
甘道夫到霍比特人的村落是村落的盛事,他带来远方的信息,邪恶在远方蠢蠢欲动,唤起了霍比特人的冒险。这个场景是有高度形象意义的,就像奥格威为某个面包想出的代表符号,一辆满载面包的马车,后面是孩子追逐的身影。一些文化不欢迎甘道夫这样的外来人的,他让比尔博、佛罗多偏离了霍比特人固有的幸福的生活方式。
可以说身为巫师的甘道夫就像一部来自远方的书籍,搅动了平静的部落生活。
原文:限制常常是针对“内容”的,而内容却是另一种媒介。报纸的内容是文字表述,正如书籍的内容是言语、电影的内容是小说一样。
这是说人人常常会关注媒介的内容是否合适,却不知道限制媒介,而媒介的内容已经是另一种媒介,调控错了对象,很难取得效果。土著人很奇怪,为什么要写字?难道你们记不住?
土著人不知道,当用文字来表达语言时,文字已经是另一种媒介,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跟口语已经是两码事了。
原文:想使媒介普遍为人接受的商业公司,必然千篇一律地满足于追求“娱乐性”,以此作为一种中性的策略······偏重书面文化的社区总是主张以表现争辩和观点的方式来使用报纸、广播和电影。
娱乐至死。娱乐节目占据了各种媒介的主要,是正常的。这是商业的策略,也是受众的选择。书面文化追求深度与理性,这恰恰是媒介不那么需要的。
原文:广播使信息传播加快······它确实把世界缩小为小小的村落,造成了“村民”难以填平的闲话、传言和人身攻击的欲壑。
这句话简直就是在说近期的刘鑫事件。互联网上的人肉搜索是新事物,但是搜集黑资料无下限攻击绝对不是互联网时代才存在的事物。一大群人在一起攻击的责任就低了很多,互联网只是把一大群人聚合到一起。剩下的就是人群自己要干的事。
原文:自电台问世以后,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经历了古老语言的复活······电台不仅是唤醒古老的记忆、力量和仇恨的媒介,而且是一种非部落化的、多元化的力量。
一切以光电速度传输信息的媒介,都具备这样的特征,极大降低了信息的门槛。原本处于压制状态下的古老语言都可以有发声的机会。
电台篇章的最后提到了下一篇要说的电视媒介。
原文:组织上的集中制建立在连续的、视觉的线性结构上。电力媒介最初遵循着文字结构的既定模式。
新生事物建立在旧有的组织管理制度上。直到有新的媒介被旧制度给盯上。
广播曾经使人聚集在一起收听,后来变成私人的媒介。电视曾经使人聚集在一起观看,后来变成私家厅堂的媒介。这既可以说是电视成本下降了,进入了千家万户。但更确切地说是管理组织的变化。想想朝鲜吧。